“祖国需要处,即是我故乡”——这是上海市进才中学副校长董智武跨越2800公里,从东海之滨奔赴怒江峡谷的初心宣言。2022年7月,时年56岁的他响应中组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号召,以“三支粉笔写春秋,一颗丹心铸民魂”的信念,成为兰坪一中校长。面对沪滇教育鸿沟,他坦言:“教育不是架桥修路,而是开凿心路的事业”。这份跨越山海的教育之约,始于中组部对全国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战略部署,更源于董智武心中埋藏多年的支教火种。
破局·扎根峡谷的体系革新
初抵海拔2900米的兰坪,高原反应、干燥气候与昼夜温差让这位上海教育者备受考验。但仅用一个月,董智武便完成对全校的“教育CT扫描”,组织27名帮扶成员座谈,分析532份教师问卷,发现师资结构失衡、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等六大症结。他创新实施“双轨治理”模式。行政革新:重构“校级-中层-教研组”三级管理体系,通过教职工大会、开学典礼等活动凝聚共识;学术赋能:创建9个校级名师工作室,推行“德育+学科”双机制带教制度,培养出14名中层干部、42名高级教师。
语文教师和琰感叹:“上下级职责从未如此清晰,关键环节专人专责,上海经验在这里生根发芽。”
深耕·万花齐放的育人实践
董智武打造的“四好教育生态”成效显著。规划筑基:制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22-2025)》,将上海“五彩校园”理念本土化,充分利用沪滇协作机制,弥补通用技术、音乐等专用教室的空白,改建两个机房,建设多媒体室;硬件突围:通过沪滇协作筹集资金,填补音乐、通用技术等专用教室空白,学生住宿条件提升率达67%;师资蝶变:首创“青蓝工程”培养体系,青年教师通过“带教+跟岗”双回路成长,诞生3名省级教学名师;制度创新:制定《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方案》,将分层教学融入一中实际,学生优秀率提升23%。
数学教师阿德军评价:“董校像双核处理器,既保留兰坪教育的质朴,又植入上海教育的精密算法。”
致远·跨越千里的教育共生
"每天跑操时都能见到董大大巡查,他连我数学作业的错题本都逐页批注。"高三学生寸盈盈口中的温情,正是董智武“三维育人”理念的缩影
董智武来到兰坪一中以来,学业深耕:自主开展晚自习培优,独创"八步教学法"提升课堂效率;心灵守护:设计“师生连心卡”,累计为132名学生提供心理疏导;视野拓展:组织50名“进才班”学子上海研学,让峡谷少年触摸时代脉搏。
2024年,他牵头召开怒江-丽江教育帮扶论坛,推动“线上线下课堂竞赛”“研学上海”等项目,构建起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正如他所言:“教育应该让上海智慧与兰坪歌谣共鸣,让万花齐放取代孤芳自赏。”
这位教育探路者,正以黄浦江畔移植的银杏之姿,将海派教育的养分注入澜沧江畔。当被问及三年帮扶规划时,董智武望向满墙学生笑脸说:“我要在这里播种万花齐放的火种,让知识的根系穿透峡谷岩层——这才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竣工仪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