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西南边陲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宛如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用一生的时光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木林群 摄
他一辈子耕耘讲台,先后建起三所学校,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一个民族的观念。
从容淡然,说话语气温和,已是88岁高龄的他,即便米寿之年,仍以不服输的“牛劲”在教育路上耕耘不休。
心系峡谷教育事,一头白发终不悔。他就是姓牛、属牛、“牛气”的牛存楷。
初心似阳:“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资料图
从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到如今受人敬仰的教育前辈,牛存楷的一生,几乎与怒江州的教育发展紧紧相连。
牛存楷出生于云南丽江。1959年,年仅22岁的牛存楷从昆明师范学院毕业,当时,原本他可以去往条件更为优越的城市就业,然而,恩师那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话语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年轻的牛存楷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选择奔赴祖国的大西南,投身怒江大峡谷的怀抱。
从丽江奔赴怒江,虽一字之差却相隔百里,那时,牛存楷乘汽车经下关、永平、瓦窑,因道路多处塌方,在漕涧滞留了7天。之后乘坐马车抵达六库,而后徒步北上,一路翻山越岭,他的布鞋早已磨穿,双脚布满血泡。在连续辗转后的第20天,终于抵达了碧江中学,这里,是他内心深处经过深思熟虑后,无比坚定选择的地方。
这段漫漫行程,不只是跨越了山川的遥远地理距离,更是他朝着理想与使命,以坚毅之态奋力前行的深刻见证。
勇破万难:“危险之处,我先上;棘手难题,我来扛!”
资料图
在学校,因踏实肯干,1970年,牛存楷被组织委以重任——创建怒江州第一所民族中学。
那时,交通闭塞、物资匮乏;荆棘肆意丛生,更有毒蛇蟒虫隐匿其间;资金短缺、环境恶劣……每一个难题都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般恶劣的环境,办学之路谈何容易?
“危险之处,我先上;棘手难题,我来扛!”面对如此艰难险阻,年仅20出头的牛存楷,并未被眼前的困境吓倒,凭借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他带领着一支同样充满信念的队伍,一步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困难。
公路不通,那就全凭人力、畜力,他带头上山砍伐建校所需的木料上万根,组织背运了几十万斤石灰,一砖一瓦搭建起简陋的校舍;黑夜难行,他便带领学生穿越那毒蛇遍布、荆棘丛生的陡坡密林,架设起长达1000多米的输电线路,让电灯首次照亮峡谷校园;水源地远在800多米之外,用水成为困扰师生的一大难题,他又一次挺身而出,带领学生们架设木槽,将清澈的山泉水引入校园,结束了师生们喝雨水的历史;为解决师生吃菜难题,他带领师生们踏着积雪翻越4000多米的碧罗雪山,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的恩照村背洋芋种,一步一个脚印从那皑皑白雪中背回了希望。
牛存楷冲锋在前,在他和师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下,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生们的求学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牛存楷用自己的热血与担当,为学生们撑起了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让知识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大石头下的岩洞当教室,在公路上上体育课;教师们以校为家,白天上课辅导,与同学们一起挖地种菜、种橘子,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写教案、改作业……回想建校的艰辛历程,牛存楷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无奈又坚毅的笑容。
在长达41年的漫漫教育征程中,牛存楷积极投身福贡县民族中学、怒江州财贸学校的建设,从筚路蓝缕的筹备,到蓬勃发展的壮大,每一所学校的成长轨迹,都融入了牛存楷老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牛存楷的悉心耕耘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师生如茁壮成长的树苗,于怒江大峡谷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他们奔赴各行各业,成为建设怒江的中坚力量。
心灵灯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资料 图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理念,是牛存楷矢志坚守的教育目标,在长达41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满怀着炽热的教育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知识改变命运”是牛存楷刻在学生心底的信念。他深入了解当地民族学生的特质与实际需求,精心总结出19条办学经验及31句学习方法,让峡谷、大山里孩子们的学习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牛存楷对学生的关怀更是如父母般无微不至,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到至关重要的精神引领都是事无巨细。深夜,他会轻轻为熟睡中踢掉被子的学生掖好被角;学生生病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带着精心准备的食物,关切地询问病情;曾有学生因营养不良住院,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买来肉食为学生补充营养;他曾徒步百里家访,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这些看似普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让学生们在困境中重拾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即便毕业已50年,如今我也已退休,但牛老师的教诲,始终铭记于心。”原匹河中学学生肖高说。
“我于1971年至1973年在福贡县民族中学任教,牛老师不仅工作出色,在学习与生活中也是良师益友,其人格魅力令人敬佩。”原福贡县民族中学教师李汝民满怀感慨地说。
资料 图
1968年,牛存楷带领首届高中毕业生步行8天赴丽江参加高考。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跨越“三江”,翻越“四山”,用双脚丈量出千里“天路”,创“千里徒步赶考”的壮举。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次参加高考,便首战告捷,8名学生中,有2名学生金榜题名,成功考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牛存楷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届又一届学生,他们在毕业后纷纷投身于各个领域,用所学回报家乡。有的学生成为当地的教师,接过牛存楷的接力棒,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有的学生在医疗行业发光发热,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还有的学生在农业技术领域深耕,帮助家乡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
如星引航:“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师生们心中,牛存楷的角色是“多元”的,他既是引领方向的校长、授业解惑的师长、关怀备至的家长,亦是默默奉献的“勤杂工”。
他常现身于学校的锅炉房,亲自劈柴、点火、烧水。为方便不住校的职工,他会在上班前提前开炉,为后续接班老师做好准备。趁着开水未沸的间隙,他又扛起扫把,清扫校园过道与球场……
在学校,牛存楷勤俭节约是出了名的,他吃得十分简单,经常到学生食堂打饭菜,穿着也非常朴素,经常穿一双洗得发白的布鞋,几乎不穿皮鞋,根本看不出来是一所学校校长的样子。
“牛老师的办公室,没有舒适的沙发;宿舍之中,也仅是一张简易搭建的床,目之所及,唯有那一排排书籍。”学生李汝民满是感慨。这位被称作“月光族”的校长,存折上毫无积蓄,有的只是一箱箱书籍,以及那一本本已然泛黄的教案。
在学校经费拮据、办学条件亟待改善的艰难时刻,牛存楷毅然决然舍弃了前往国外考察的宝贵机会,将节省下来的经费,为学校购置了52台计算机和10余台彩电,搭建起了传播数字化知识的桥梁,给学生们营造出更为优渥的学习环境。
在长达几十年的执教生涯里,他始终坚守廉洁从教的准则,从不凭借职务之便谋取私利,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在看似平淡寂寞的工作中,始终坚守初心。
“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是牛存楷退休后始终坚守的人生信条。如今已是88岁高龄的牛存楷虽然早已卸下教职的重担,但他并未停下教育的脚步。
尽管年事已高,身体孱弱且疾病缠身,可他并未向病魔低头,也没有丝毫懈怠,他与病痛顽强抗争,争分夺秒地投身于教育文化资源的发掘、抢救与整理工作中,熬过一个又一个深夜,凭借着这份不懈的努力与执着,他相继出版了10本著作,每一本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为怒江教育事业增添了累累硕果,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和学子的宝贵财富。
“牛老师把一生的青春和年华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到晚年,仍然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怒江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奔波,他的精神一直在感动着我。”原匹河民族中学学生杨禄安红着眼眶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23年,88岁的牛存楷再次踏入那片曾挥洒无数汗水的校园,用那遒劲有力的手在黑板上写下这掷地有声的话语。
65年扎根怒江峡谷,他见证了怒江从“岩洞课堂”到“现代化校园”的巨变,而他自己,早已成为这座峡谷最巍峨的精神丰碑。
怒江之水,日夜奔腾不息,波涛汹涌间,牛存楷的动人故事也持续传唱,当峡谷深处亮起万家灯火,琅琅书声在群山之间回荡,那是一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镌刻下的厚重答案:即便身处贫瘠之地,只要教育的火种不息,希望之花必将绚烂绽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