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怒江峡谷,春色无边,怒江峡谷两岸的一个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也迎来了游客新一轮的踏青赏春潮。
云上村庄老姆登悠扬的“哦得得”还在余音环绕,碧罗雪山脚下的雾里村已经升起袅袅炊烟;福贡县施底村的秘境湾,曾经的"烂泥潭"变身网红游泳池,闲置农房改造成精品民宿,游人如织……这些曾经隐匿深山的秘境,如今正以农文旅融合的崭新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2023年以来,全州选定20个村作为第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以"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的巧思破题,将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多元民族的文化基因、特色农业的产业根基有机融合,积极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规划破题,为一村一品精准画像,摒弃同质化路径,为每个村庄绘制独特 "画像":古龙坝村以稻鱼共生勾勒田园诗,孔当村用独龙毯编织文化记忆,老姆登村借茶香氤氲怒族风情,先锋书店落户阳坡村,将文艺气质注入峡谷险峻,创造“云端阅读”的独特体验。这种 "一村一品" 的定位,本质是对乡村禀赋的深度解码,让每个村庄成为不可复制的文化符号。
四季农田既是农业景观,也是旅游吸引物;农家菜园变身亲子体验区。这种"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创造了多重价值叠加效应:农产品从田间直达游客后备箱,非遗产品从作坊走向市场,生态资源从“养在深闺”变为“流量密码”。打通了“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每一个村庄都在讲述生态价值的转化故事。
“政府引导 + 村民主导 + 高校指导+企业参与”的机制,构建起了多元主体的协同网络。以工代赈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利益联结方案让每个村庄都有了量身定制的增收路径。福贡县施底村,“1+1+N”运营模式创造了集体经济年年增长的奇迹。村集体成立运营公司统筹管理,引入专业企业负责引流,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小吃、民宿等业态。这种"支部引领、企业运营、群众参与"的机制,既保证了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又激发了市场活力,构建起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文化赋能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非遗工坊里的独龙毯编织,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身份的认同;傈僳歌舞的展演,不仅是旅游项目,更是文化自信的表达。当农家乐里同时飘出咖啡香和非遗情,当游客在先锋书店触摸峡谷的文化肌理,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
怒江的实践揭示:乡村振兴不是复制城市,而是唤醒乡土文明的生命力。当农耕智慧邂逅现代产业,民族文化对接旅游市场,生态保护共融经济发展,每个村庄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 "自己"。让乡村有根、有魂、有梦,让村民在故土上诗意地栖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