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屏障

——以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怒江文化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5-04-10 09:54:19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潘文海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激荡的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点,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筑牢文化安全屏障。”怒江州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多民族聚居区,连接缅甸、印度等南亚东南亚诸国的重要前沿,始终把文化安全建设摆在维护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位置,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特色的文化治理现代化新路。

一、把握历史主动:构建新时代文化安全思想体系

构建新时代文化安全思想体系,既是把握历史主动权的战略抉择,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命任务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怒江州深刻认识到文化安全是民族复兴征程中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精神文化独立性和国家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命题,把文化安全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通过构建全维度的宣讲体系、不断强化理论阐释能力、深化国防教育等多维度、深层次的实践,构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文化安全屏障。

构建全维度宣讲体系,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实践。建立“党委主导、分层推进、多元协同”的理论宣讲机制,持续擦亮“怒江讲堂”、“3讲5+”等本土品牌,创新推出“傈僳语宣讲”、“情景式党课”等民族特色宣讲,整合“五老”宣讲团、青年宣讲团、驻村工作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艺轻骑兵等15支有影响力的理论宣讲队伍,以“语言类+文艺类”、“民族语+汉语”等形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宣讲,形成覆盖全州、贴近群众的立体化宣讲网络。2024年,州委宣讲团示范宣讲11场次,全州各级各类宣讲力量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5953场次,受众544682人次;“党的创新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大赛中,《守边人的信仰密码》怒江社会科学》等平台,在主流媒体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怒江实践”专栏,系统构建理论传播、历史经验挖掘和文化资源整理的立体化体系,形成“媒体专栏+学术成果+实践转化”的文化生态,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路径。2024年,共推出理论文章18篇,推进省级、州级社科研究课题12个,出版《怒江文化图谱》系列丛书3册,形成《怒江傈僳族口述史整理报告》《怒江跨境文化交往研究》等阶段性调研成果,相关成果获省级奖项认可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二、深耕文化沃土:夯实文化安全实践根基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夯实文化安全的根基,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怒江州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通过系统性保护、传承和创新边疆民族文化资源,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文化安全实践路径,让文化根系深扎怒江大地。

保护文化多样性,夯实文化基因传承根脉。怒江州立足文化传承系统性工程,通过顶层设计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出台《怒江州文艺精品创作行动计划》等6项专项政策文件,形成涵盖保护、传承、创作的全链条制度框架,为文化发展提供长效指导。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强化队伍调度与质量管控,完成全州文物资源精准摸底,新发现文物11处并积极推进文物数字化建档,基本廓清文化资源“家底”。同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程,通过分级培育机制,2024年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省级9人、州级15人,其中郁伍林被表彰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以及认定非遗工坊等方式,推动文化基因在实践中不断延续,如,兰坪县土风文化发展协会的“非遗进校园”实践获评省级优秀案例,普米族民歌《壤偌澈》入选乡村振兴赋能计划,实现非遗活态传承。

打造文化IP新范式,激活文化创新与产业动能。围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契机,怒江州以文艺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和文化产业培育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文艺创作领域,推出《歌声飞出心窝窝》等10部歌舞、音乐、MV等多形态作品,实现近十年创作数量与艺术质量双突破,获国家级奖项3项(如傈僳语译制片《新神榜:杨戬》获“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一等奖)、省级“彩云奖”1项的殊荣,标志着“民族叙事+现代审美”创作范式的成熟;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建成首个城市社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及4个乡村演艺消费空间,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填补全州综合性文化载体空白,并通过开展2639场惠民活动惠及各族群众,推动“看演出成为生活方式”成为文化消费新生态;在文化产业培育方面,实施“文化空间、民俗节会、文创产品、演艺市场、市场主体”五大行动,扶持服务市场主体,新增2家规上文化企业,打造民族手工艺品电商专区,以文旅融合与文创开发双轮驱动破解产业短板,为边疆文化治理提供可持续动能。

三、创新传播格局:拓展文化影响力边界

传播体系立体化,构建全媒体时代文化浸润新范式。围绕“精准传播+文化浸润”目标,怒江州创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传播体系。在线上端,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月”专题网站及移动端专栏,形成“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机制,推出《怒江民族团结进步70年》等系列深度解读文章,单篇最高阅读量突破5000次,构建“权威发声+精准推送”的数字化宣教模式;在线下端,通过民族文化符号创新,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怒江各族人民守边护疆”等主题海报,运用民族文化符号解构“团结”内涵,在全州范围内各新媒体大屏、实体展板投放,打造“抬头可见、驻足可观”的沉浸式文化场域,全渠道覆盖实现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互动”的转型升级。

构建多元传播格局,以开放姿态彰显边疆文化全球价值。立足“讲好中国故事”使命,怒江州通过平台搭建、文化互鉴与品牌塑造,构建“国内节庆+国际赛事+文旅输出”立体传播网络。在平台建设层面,成功将“怒江国际论坛”纳入省部级保留论坛序列,打造常态化外宣平台。在文化交流层面,通过跨界展演,举办“沪滇情·民族风”峡谷文化周,组织“秘境怒江·多彩非遗”上海浦东交流活动,推动木火乐团、普米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突破地域限制焕发活力;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选送非遗展品及文艺作品赴柬埔寨参与“世界遗产面对面”活动,推出60个对缅短视频展播,深化边境“国门文化”建设。在品牌输出层面,联合上海浦东、西藏江孜等地举办五地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通过“秘境怒江·户外天堂”品牌赋能探险旅游大会、峡谷马拉松等国际赛事,实现民族文化与全球视野的深度融合,构建起“多语种传播+跨平台互动”的全媒体矩阵,树立了中国边疆文化多元共生、开放包容的典范形象。

怒江州以历史主动把握文化发展方向,以深耕厚植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以创新性传播拓展文明对话空间,在基层叙事中强化主流价值的权威性与覆盖面,在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基因中推动文化共鸣,在区域文化传播与全球文明对话的跨越中注入新的动能,夯实边疆地区文化安全屏障,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为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编:姬杨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