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河西乡:高山药材绽新彩 铺就深山振兴路

2025-03-14 15:23:0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通讯员 张浩

近年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河西乡,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科技赋能”的“三力合一”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让高山药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深山里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以前种一年洋芋还不够养家,现在一亩木香能卖1万多块,2024年我家药材收入超过10万元。今年我家还要扩大药材规模种植。”曾经是贫困户的罗志明开心地算着过去一年的收入账。现如今,靠着中药材种植,他不仅供两个孩子读书,还购置了小汽车和智能手机。罗志明的生活变化,是河西乡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2024年,河西乡中药材种植成绩斐然,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值超过6000万元,带动2900余户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曾经“散小弱”的中药材种植模式,如今已实现“全覆盖”;过去“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也转变为如今稳定的“订单农业”。这背后,是河西乡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成果。

政府引导,规划布局强基础。以前,村里人种药材毫无规划,像“打游击”一样东一亩西一亩地分散种植,导致药材品质参差不齐,种植成本高,市场价格却很低。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河西乡党委、政府敏锐意识到中药材产业的巨大潜力,果断将其列为“一号工程”。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深入调研后制定中药材发展规划,根据当地不同海拔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科学划分种植区域:海拔2800米以下主攻木香、桔梗,2800—3200米发展秦艽、附子,形成差异化种植布局,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

河西乡整合财政资金2000万元,修建机耕路和灌溉水渠等一批产业设施,这些设施像纽带一样将分散的药田连接起来,惠及1000余户药农。以前,药农因交通不便运输药材成本高昂,灌溉困难只能靠天吃饭。如今,机耕路修到田间地头,现代机械可直接进入农田作业,运输成本大幅降低;灌溉水渠的建成让药材生长有了稳定水源保障,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提升。

河西乡推出以奖代补政策,对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农户每亩补助300元。这一政策像一针强心剂,让许多村民看到种植中药材的希望,纷纷加入。同时,选派32名党员干部驻村蹲点,包村包户推广种植技术。这些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选种、施肥、防治病虫害,真正实现“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组织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市场驱动,品牌引领拓销路。过去,由于缺乏加工环节和自有品牌,河西乡中药材只能以原料形式贱卖,利润微薄。为解决这一难题,乡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引入玉龙县鲁甸山芸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分公司,双方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企业按订单收购且价格比市场均价高10%。这一举措让群众彻底告别销售难困扰,安心种植中药材。

永兴村900亩秦艽、白龙村990亩附子通过有机认证,品质得到市场高度认可,单公斤售价突破50元。同时,河西乡成功申报省级“一乡一品”示范基地,精心打造“河西高山道地药材”IP。借助这一品牌优势,当地中药材产品远销广东、四川等地,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赢得良好口碑。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增质效。过去,药农靠经验种药面对病虫害往往束手无策。如今随着科技发展,药农只需一部手机就能通过“云上农技”App查询病虫害防治方法。为提升药农种植技术水平,河西乡积极组织农业专家开展“田间课堂”200余场,培训群众5000余人次。同时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专家工作站,借助高校科研力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人机植保等先进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药材生长需求精准施肥,既提高肥料利用率又减少环境污染,亩均节约成本1000元。无人机植保技术更是大大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让药农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同时,河西乡十分注重培育本土人才,打造了一支由10名“土专家”组成的队伍,并评选出20名“种植能手”。这些“土专家”和“种植能手”活跃在田间地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近3000户。为培养更多涉农专业人才,河西乡还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奖学金”,资助20名贫困学生就读涉农专业,为产业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如今的河西乡,在“三力合一”模式推动下形成了“人人懂药材、户户种药材、村村有基地”的良好产业格局。过去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逐渐消失,现在大家主动学技术、跑市场,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出来,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

责编:姬杨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