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水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三步走”奋斗目标和市委“三个阶段”具体任务,围绕“扩绿量、提绿质、增绿效”,坚持“生态、产业”两手抓,持续推动城乡绿化美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增效,以“生态绿”促进“产业兴”,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绿美+林果种植”提高生态价值变现率。采取“绿美+经济”发展模式,适地适树,科学布局林果产业带,以“点”串“线”扩“面”协同推进规模扩张和提质增效。聚焦核桃、咖啡、重楼等,持续拓展延伸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全市累计种植核桃、漆树等71.64万亩,年产4200吨,产值约3260万元。其中,通过盘活群众“三块地”资源,因地制宜种植竹、澳洲坚果等1.82万亩,直接带动群众就近务工3813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85万元。
“绿美+树种培育”提高绿化苗木自给率。以适应全市国土全域绿化美化需求为导向,以攀枝花、凤凰木、榕树等本地苗木为重点,实施“定品种、定质量、定数量、定供给”培育计划,推进保障性苗圃建设,累计培育乡土树种苗木260余万株,年出苗30余万株。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苗圃建设运营,目前全市有苗木生产企业46家,年育苗量249.9万株,初步实现育苗、经营、销售一体化发展。
“绿色+林下经济”拓宽林草产业新路径。制定印发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细化建设规模、产业布局等。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草果、白及等林下种植面积19.73万亩,年加工销售超3600吨;林下养殖生态鸡7万羽、中蜂2.2万箱、独龙牛1082头;姚家坪、三河片区“观鸟谷”等示范点带动从业者年人均增收1万余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