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三河村,青山葱葱、溪水潺潺,依然是鸟语花香;散落在高山密林中的“鸟塘”,观鸟游客走了一拨又来一批;产业基地里,到处是忙碌的村民,他们有的给刺龙苞植株培土,有的栽种草莓苗,有的在农家乐、民宿、露营基地接待游客,一幅和谐秀美、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跃然眼前。
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地处高黎贡山腹地,森林茂密,古炭河、湾转河、滴水河三河交汇,也因三河而得名。全村376户1349人,一半是傈僳族、一半是汉族。近年来,在村党总支带领下傈僳族、汉族群众互帮互助,种草果、刺龙苞、重楼,发展观鸟经济,开农家乐、民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探索出一条依山富民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傈僳族村民密波四与村里的汉族兄弟们一起奋斗、一起致富,现在已经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鸟导”了。随着三河村观鸟经济的发展,他不仅拥有了自己的“鸟塘”,还开了农家乐,为前来观鸟的游客提供接待服务。
“汉族兄弟经常教我们旅游服务技能,我们也向汉族兄弟分享高山蜜蜂养殖经验,一起发家致富。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谈起这些年的发展之路,密波四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相互传授生产技能、学习民族语言、学唱民族歌曲,在三河村,各民族之间生产互帮、生活互助、文化共融、共同致富的事例比比皆是。
三河村里有个很会唱“客家小调”的傈僳族大姐,在三河村党支部书记唐才文的带领下,我在三河村完小的路边“拦截”到了这位擅长吟唱“客家小调”的当地非遗传承人傈僳族大姐王凤珍。
“‘客家小调’我会唱的有十多首,‘摆时’‘优叶’那个嘛也必须会呀!”谈到唱歌,天生一副好嗓子的王大姐自信地说道,她30多年前从湾转河村民小组嫁到古炭河村民小组时,连汉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唱“客家小调”了。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她不仅能说一口地道的“客家话”,各种“客家小调”也是开嗓就来。
“这些年我们三河村的发展变化很大,房子越盖越漂亮,路越修好,民族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王凤珍说,汉族姐妹向她请教傈僳民歌,她跟汉族姐妹们学唱“客家小调”,不分彼此,一起团结奋进。
目前,三河村建成10个党群活动室,音响设备等设施配备齐全,并组建了两支文艺队。王凤珍和文艺队里的傈僳族、汉族兄弟姐妹们闲暇之余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切磋、讨教,学说普通话,谁家有个喜事或是节庆活动文艺队都会前去捧场庆祝。村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交汇、文化认同不断增进。
近年来,三河村紧紧依托富集的生态资源优势,以传统种植业+生态旅游业为主,大力推进“三棵树(核桃树、花椒树、刺龙苞树)、三棵草(草果、重楼、黄精)、一只鸟(怒江·百鸟谷)”产业发展。当前,鸟产业已形成“一村一品”。202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622元。交通、电力、网络、物流、金融、人居环境提升、农家书屋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强产业,优环境,惠民生,增认同。如今,行走在三河村村间小道,处处能看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生活在这里的傈僳族、汉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共建幸福家园,描绘出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三河村就是近年来怒江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小小缩影。
目前,怒江州连续实施两轮“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四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全面完成79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改善公共服务条件,强化产业就业举措,有效促进群众增收,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效显著。
新时代,怒江各族群众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齐心建设美丽家园、维护民族团结、守护神圣国土,昂首阔步迈上现代化新征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