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路上的“怒江笑脸”丨 “微菜园”里种“乡愁”

2024-12-13 17:00:34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 李小红 程玉莲 陈金勇 和彩云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怒江州奋力书写民生福祉幸福答卷,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乡村“颜值”靓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乡风文明展新颜,乡村治理气象新……让群众的笑脸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12月2日起,“峡谷怒江”客户端、“怒江融媒”微信公众号、怒江大峡谷网推出“乡村振兴路上的‘怒江笑脸’”系列报道,跟着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脚步,一起去寻觅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笑脸。今天推出《“微菜园”里种“乡愁”》。

近年来,怒江州10.2万群众挪穷窝,从山里搬到城镇,实现了从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转变”,开启了新生活。但对广大农民来说,尤其是老一辈农民来说,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土地的情怀难以割舍。

能否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地种,吃菜不用愁,实现稳定搬迁?让我们一起到怒江各个安置社区探个究竟——

“这豆子长得好快呐,前几天我才摘了一篮子,现在又可以摘了!”

“哇,这季的番茄又大又红,汁水多、酸酸甜甜,好吃!”

……

虽是冬季,但泸水市六库街道团结社区“微菜园”里各类蔬菜鲜嫩水灵,让人忍不住想马上做成美味端上餐桌。清晨,居民们纷纷来到“微菜园”里忙活,锄草、择菜、拉家常,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刚搬来那会,没菜地、没事做、挣不到钱,连根葱都要买,心里急得慌。现在有了菜地,小菜不用买了,想吃什么就种什么,不仅吃上了新鲜菜,还节省了不少钱。”见到记者,正在“微菜园”里摘菜的褚跃兰妈老人喜笑颜开,不停地招呼记者尝一尝她亲自种的番茄。

今年79岁的褚跃兰妈一家从六库街道双米地村搬到团结社区,从山村搬到城镇生活,褚跃兰妈首次离开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此,总把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念兹在兹。

团结社区安置片区现有933户,共计3825人,刚搬来时,上了年龄、不能外出务工的居民都遇到了与褚跃兰妈一样的“幸福烦恼”。

居民有所需,社区有所应。团结社区结合居民所需所盼,在社区打造“微菜园”,让搬迁群众有地种、有菜摘、有收入。团结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清介绍,社区将闲置空地精心打造,划分成365块小地块,优先分给家有残疾人员家庭、有60岁以上老人家庭、有重大疾病人员家庭等情况特殊家庭,让每一块“微菜园”都用在了“刀刃”上。

小小“微菜园”托起民生“大幸福”。怒江州各县(市)安置社区结合群众需求,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安置点周边闲置的土地资源,将一块块荒地和闲置地打造成“微菜园”,帮助居民在“家门口”发展“微”种植,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找回“乡愁”,真正做到了一块菜园稳“心迁”。截至目前,全州已建成36个“微菜园”,受益搬迁群众1.85万户7.87万人,一批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的“豆腐块”菜地美了环境,让搬迁群众碗里有菜、兜里有钱、心中有希望,找到了对土地的情怀和在新家园的归属感,找回了“乡愁”。

“‘微菜园’不‘微’,只要用心种,也能种出大效益。”怒江州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州搬迁安置办主任张庆华表示,下一步,怒江州进一步加大对安置社区“微菜园”项目的创建,一种是把菜地分到各居民小组,让居民自愿种植;另一种是成立合作社,按“党委+社区+驻点工作队+社区居民”的形式,将社区周边闲置土地集中管理,发展特色蔬果种植,让居民参与种植管理分红,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微困难”“微难题”,让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小红 程玉莲 陈金勇 和彩云

责编:李小红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