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怒江州奋力书写民生福祉幸福答卷,全力推动富民产业强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乡村“颜值”靓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乡风文明展新颜,乡村治理气象新……让群众的笑脸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12月2日起,“峡谷怒江”客户端、“怒江融媒”微信公众号、怒江大峡谷网推出“乡村振兴路上的‘怒江笑脸’”系列报道,跟着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脚步,一起去寻觅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笑脸。今天推出《齐心同奏“互助曲” 携手共育“团结花”》。
怒江之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美在不缺精神和斗志,更美在各族儿女心相通、情相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走进福贡县石月亮乡石月亮社区,在就业帮扶车间里,20多名妇女有说有笑正忙碌缝制棒球,她们各自分享缝制妙招,共同提高缝制技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美丽画面。 石月亮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傈僳族,汉族,独龙族,白族,怒族等12个民族。居民从马吉乡和石月亮乡 15个村(组)的搬迁而来,目前共有651户2547多人。“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居民和谐共处、团结互助,在这里生活很舒心。”这是记者在石月亮社区听到居民的一句话。
“穿上这件花棉袄,再扎一个小辫子,又是‘十八岁’小姑娘喽!”在独居老人你付博家庭里,社区居民娜秋加边为老人换衣梳头边逗老人开心,乐得你付博老人合不拢嘴。 今年70多岁的你付博,因年少时的一场疾病落下视力残疾,如今年纪大了生活有诸多困难。得知你付博老人情况后,今年50岁的社区居民娜秋加自愿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经常给老人打扫房间、洗衣做饭、陪老人拉家常,还陪着老人散步、逛街购物,让你付博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感受了“家有儿女”的亲情。 “大家住在同一个社区,论起辈分,她是我们的父母辈,就像自己的父母,相互照顾是应该的。”娜秋加说,融入新的环境,生活方便的同时自己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社区给了她不少的帮助,她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怒江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像石榴籽那样紧密团结,民族团结之花开满峡谷。
傍晚,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易门箐社区广场歌舞欢腾,忙碌了一天的居民纷纷来到广场,白族、普米族、傈僳族、彝族等搬迁群众手牵手,同唱一首歌、共舞一支曲,大家不分彼此,其乐融融。 易门箐社区共205户832人,有普米族、傈僳族、白族、彝族、藏族、汉族6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区。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凝心聚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最大“同心圆”,获评“云南省第三批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
团结、互助、融洽,亲如一家,不仅仅是石月亮社区和易门箐社区的写照,更是怒江每一个村村寨寨的写照。近年来,怒江州始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聚焦“有形、有感、有效”三个维度,以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为发力点,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引导怒江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奋力谱写民族团结新篇。
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金勇 程玉莲 李小红 和彩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