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梅通过对汽车吊司机准确传达指令,确保作业安全、精准、高效。陆娉婷 摄
“往北5公分,再过去2公分,好!好!好!停!放,慢慢放……”
近日,在上海建工集团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劳务基地举行的2024年上海市住建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怒放浦江杯”6号决赛现场,一名手持对讲机的年轻女子紧盯PC墙板,用普通话熟练地与汽车吊司机对话。在她的指挥下,须臾,一块重达3吨多的PC墙板缓缓水平移动,伸缩缝稳稳地与地面伸出的钢筋契合,待PC墙板与地面成90度夹角,一旁的队友便麻利地向伸缩缝内灌浆,确保墙板稳固。
周秋梅所在团队在参加比赛。陆娉婷 摄
经裁判确认后,又是在年轻女子的指挥下,汽车吊司机娴熟地将用于实操的模块归位。挑剔的裁判在多轮环视实操模块后,最终在评分表上给出对应分数,比赛随之结束。队友向年轻女子竖起大拇指,女子笑笑,报以队友同样的手势,随后朝场外向自己招手的男子走去。
她叫周秋梅,28岁,来自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俄嘎村八邓小组,目前在上海建工集团七建一个重点项目工地担任信号工。当天,和数以百计观众在场外关注每一个比赛环节的,还有和她在同一工地开塔吊的丈夫义李杨。因为这场比赛,夫妻俩所在的公司破例给了义李杨1天假,并派出相关负责人陪他们到现场,全程见证了周秋梅的比赛。
“从来都没有想过,从山旮旯里来的自己还能从事信号工这个职业,而且还拿了资格证书。”周秋梅的语气里有意外,但更多的是骄傲。
外出务工之前,只有初中学历的周秋梅对自己职业的规划,是到沿海地区的电子厂,做一名流水线上的女工,和来自天南海北的工友一样,从上工到下工,守着一台或几台轰隆作响的机器,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然而,她最终没成为自己规划中的那个人。从2014年第一次出门务工,到后来订婚,再到婚后有了两个女儿,算到今天,整整10年,因为老人,因为孩子,周秋梅外出务工的时间加起来不足半年。
今年2月,将上幼儿园大班的大女儿和不满3岁的小女儿托给父母照料后,周秋梅再一次收拾行囊,跟着一直在外开塔吊的丈夫南下江苏常熟建筑工地,在老师傅的带教下学习信号工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最终成为工地上的“夫妻档”,每天手持对讲机,指挥着几十米高的塔吊里的丈夫,做他最信任的“眼睛”,并通过理论和实操考试,获得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颁发的“建筑施工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说起对未来的打算,周秋梅看着丈夫,眼里满是爱意。陆娉婷 摄
正可谓“手里有证,心中不慌”。4月,夫妻俩在常熟参与建设的项目接近尾声,“转移战场”成为必然。“换做平时,我可能会替她担心,怕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现在不会了,她很能干。”义李杨说。“有证,心里就有底了嘛。”周秋梅看着丈夫,笑里满是爱意。
5月底,通过浦东新区就业促进中心和州政府驻浦东新区劳务工作站提供的就业岗位信息,周秋梅和丈夫离开常熟来到上海,在与沪遵集团有劳务合作关系的上海建工集团七建工地务工。同样地,义李杨做塔吊司机,周秋梅做信号工,继续演绎“夫妻档”的故事。“我们参与的可是安置住房的大项目,一点都马虎不得。”工作中,夫妻俩不忘时时提醒对方。
得知两人的关系且来自沪滇协作对口帮扶地区后,上海建工集团七建为他们提供了免费夫妻房,并在生活上极尽所能予以照顾,“食堂每顿12块钱,两荤一素,好吃又管饱。这个项目的工期是两年半,也就是说,剩下的两年时间,都不需要担心没活干了。”刨去生活费及日常花销,夫妻俩每月能攒下7000元左右,这让他们感到满足。
“老家的房子早几年就建好而且装修好了,趁年轻,好好苦几年,为娃娃读书做准备。”周秋梅眼里闪着光。手持信号工资格证,让她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即使以后不在这边干了,回老家去,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事做。”
人潮人海的上海,是众多年轻人追梦的殿堂。义李杨和周秋梅也不例外,到上海半年多了,他们最渴望的,是到外滩走走,拍几张照片或几段视频,告诉父母和孩子——这就是上海,他们正在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但因为工期,因为想挣更多的收入、过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最终放弃了这份“牵手上海滩”的浪漫,“出来就是为了挣钱的,不敢乱花。”周秋梅说。
不过,比赛结束当天,当陪他们前来参赛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可送他们到外滩“小逛”时,两人不由得攥紧了对方的手,开心在脸上荡漾开来。
黄浦江畔,这对来自大山深处的伴侣携手追梦的幸福仍在继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