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我从居住的小区走出来,穿过城市的街景,沿着街道转了几个弯,来到重阳桥畔。晚风吹拂,山峦叠绿,江水澎湃,我独自站在桥畔,静静听着“哗哗”的水声,像是旅行的人终于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自在和安详。
暮色四合,怒江还未沉沉入睡,它仍在清醒地奔跑着。连绵的雨季,早已使得怒江水位不断上涨,即使此刻天色已暗淡,奔腾的江水在城市的点点霓虹中,依然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江面浩荡开阔,水流汹涌湍急,水汽将我层层包裹,驱散了一丝暑气。
我没有停留多久,便穿过重阳桥,走到了桥的对面——怒江西岸。在我看来,这是小城六库绵延怒江数里的滨江生态走廊的起点。时光追溯到二十年前,我刚大学毕业返回小城的那个夏天。那时,老城区怒江东西两岸的防洪堤坝刚竣工不久,为丰富市民的生活,怒江州决定启动滨江生态走廊建设。在向阳桥至重阳桥的两岸,打造江东、江西两段生态走廊,通过两桥连接形成滨江生态走廊环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观光、休憩、健身、娱乐的场所。
彼时,我还居住在怒江东岸重阳桥畔。滨江生态走廊建成后,走廊上有花草树木,有小桥流水,有凉亭木椅,廊道回环,曲径通幽,令人赏心悦目。因此,只要有时间,无论早晚,无论春夏秋冬,我都会穿过重阳桥,从西岸一直走到向阳桥,再从向阳桥返回到家中。这一趟路程走下来,也就半个小时。我的眼前是怒江四季的风情风貌,是草木枯荣的辗转轮回。生活的淤堵被疏通干净,我整个人也变得神清气爽。
没过几年,随着小城的发展,怒江西岸的新城区建设被纳入城市规划,并慢慢开始投入建设。2008年,怒江州州级行政中心建成,州级大多数单位都搬迁到新城区,我所在单位的办公地点也随之搬迁到新城区。与此同时,我在新城区买了房,从居住多年的重阳桥畔老屋,搬到新城区开始新的生活。
在此期间,怒江滨江生态走廊的建设同样没有停下脚步。顺着向阳桥西岸一路沿江往南,在保留江岸原有自然生态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建设力度,在怒江西岸修筑堤坝,继续打造一条定位为生态宜居、全民健身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滨江生态长廊。
现如今,怒江西岸的滨江生态走廊从重阳桥开始,经过怒江大桥、德阳桥、通达桥,一路延伸至小城的新城区,它将西岸边上新老城区串联起来,绵延了数公里,沿途经过学校、医院、小区、商业步行街等,既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出行,又提升了城市的品位。走廊上山水相映,道路蜿蜒,绿树成荫,花草成趣,种植了木棉、垂柳、凤凰树、蓝花楹等树种以及孔雀草、鳶尾、金鸡菊、长春花等花草,沿路设有明亮的路灯,夜间出行浪漫多情,成了小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沿着怒江西岸的滨江生态走廊一边漫步,一边欣赏美景,不时有飞鸟划过怒江江面进入我的眼帘。沿途有湛蓝天空,悠悠白云,唧唧鸟鸣,花木随行,绿草成片,水波荡漾,水天一色,景色怡人。走廊上的怒江西岸步行街是小城有名的民族风情一条街,集购物、餐饮、文创、娱乐、住宿、休闲为一体,在那里可以吃到傈僳族特色美食手抓饭、火烧鸡、漆油鸡等,吃完饭还可以到各色酒吧或冷饮店小坐,或者沿街购买怒江特色产品。每逢有重大节日,怒江西岸步行街上还会举行大型的活动,如爬刀山、射弩弓、民族歌舞表演等,热闹非凡,精彩绝伦。
在倾力打造怒江西岸滨江生态走廊的同时,怒江东岸的滨江生态走廊建设也在同步进行。重阳桥东岸、连心桥头的老木棉与古渡口和向阳桥头时常有傈僳族同胞们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德阳桥头的东岸国际步行街,还有老窝河口的花园广场,都是小城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搬到新城区居住后,我常会在周末的傍晚,从居住的小区出发,穿过新城区的同心广场,一路向下,来到怒江西岸的滨江生态走廊,然后向北一直走到老城区的重阳桥畔,再到以前居住的老屋附近散步,最后乘坐公交车返回新城区的家中。去年春天,为方便小孩上学,我又搬回到老城区居住。每天傍晚,我都会出门穿过重阳桥,沿着怒江西岸的滨江生态走廊走一圈,听听怒江的水声,看看两岸的风景。
入夜,喧嚣了一整天的小城渐渐安静下来,怒江两岸的滨江生态走廊上却人来人往,拉开了小城夜晚的序幕。沿着走廊漫步,仰头可望天河,俯身可看江河,奔腾的怒江水声哗然,向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热情地讲述着小城在党的关怀和带领下,从洪水横溢到十里江堤飞花滴翠,从沙滩荒坡到现代园林城市的又一个传奇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