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 情暖船儿巷

2024-12-03 10:36:28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和树芳

我最近看了一部名为《六尺巷新故事》的电视剧,虽然还没看完,但感触颇深。这部电视剧让我想起了老家的船儿巷。我的童年就是在通甸镇通甸村的船儿巷度过的。

提起船儿巷,老一辈的通甸人几乎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我的印象中,船儿巷是铺着石板路的小巷子,小巷子弯弯曲曲绵延五百多米。听家里的老人说,最早搬到船儿巷的只有我们一家。当时我们家四周都是秧田和荒地,家门口还有一条小溪,各家各户的妇女们经常在小溪边洗衣服。后来,陆陆续续搬来了好多户人家,一家挨着一家才逐渐形成有几十家住户的巷子。

巷子里住的都是老实本分和勤劳朴实的庄稼人,街坊四邻都相处得很好。俗话说,近邻胜过远亲,每逢农忙时节,船儿巷的各家各户会自愿组成“互助组”,以便于互帮互助。无论谁家办喜事或者丧事,大家一听到消息,都会主动去帮忙。这种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除了帮忙干体力活,有的人还会帮忙写信。在过去,船儿巷里识字的人并不多,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船儿巷才陆续有了几个中专生和大学生。大家称他们为“文化人”或“先生”。村里不识字的人想给异地的亲人写信时,就会请“先生”们代写书信,让他们用笔传递自己的愿望和情感。我小时候很淘气,常常与小伙伴们去代写书信的“先生”家玩,时不时会听到委托人向“先生”口述书信的内容:“你的信已经收到了,托人给你带的东西收到没?爷爷奶奶身体还好,家里的事不必牵挂,你出门在外要注意身体,注意安全……”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春联、贴春联是船儿巷各家各户过春节时必不可少的习俗。那时,我还在读初中,大哥已经考上了师范学院,算是我们船儿巷走出来的第一个“秀才”。每逢春节,大哥都会帮街坊四邻写春联。

写春联的场面尤其热闹。一大早,爷爷就招呼我们起来打扫卫生、擦洗桌椅、准备笔墨纸砚。邻居们拿着自备的红纸来到我家排队写春联。爷爷和爸爸给邻居们递烟、倒茶,大哥端坐在四方桌前忙着挥毫泼墨,我在一旁裁纸、抻压纸张、熬糨糊,忙得不亦乐乎。

一般春联的内容都由大哥自行拟定。有时候大哥会根据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来写,比如有的人家里是做生意的,有的人家里的孩子要考试,有的人要娶媳妇生娃等。我依稀记得,大哥写的春联的内容有“新春纳福,出行大吉”“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万木荣”“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大哥写完春联后,我按顺序把春联依次摆放在地上,然后用小石块一一压在上面。待春联上的墨迹晒干后,我才将其收起来交给乡亲们。大哥每写完一副春联,都要让我把春联上的字念给乡亲们听,然后大体讲一下这副春联的寓意,以及上下联的顺序。大家对大哥感激不尽,有的人还特意从家里拿来水果、糕点、糖,分给我们吃。

我在船儿巷的童年时光五彩斑斓。每逢寒暑假,我就和一群小孩聚在一起打鱼、掏鸟窝、滚铁环、捉迷藏、放鞭炮。那个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是我们童年的生活多姿多彩,不仅是玩的游戏丰富多样,吃的也是有滋有味。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船儿巷口有一个门市部,每逢雨季,门市部外马路侧沟里的污水就会排放到路面上。路过这里的人都提着裤脚小心翼翼地踩着石头走过。门市部的门面比我的个头还高,我打酱油、买盐什么的,只能踮起脚才能看到货架上的货物。奇怪的是,就是这么一个环境糟糕的地方总是能吸引我和小伙伴们。里面最吸引我的就是用油纸封包的大口酥,光是闻到那香味就让人直咽口水。只有逢年过节时,大人们才会给我买大口酥。每天放学经过这里时,我和同伴都要停下脚步,踮起脚往里看一眼货架。望着货架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包包大口酥,我们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岁月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船儿巷已改头换面,巷子里的石板路不见了,被改造成了水泥路面,斜对面的秧田变成了农贸市场,家门口的那条小溪也消失了。巷子里搬走了几户人家,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房屋显得有些破败。巷子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小孩坚守着这片家园。如今,我和当年的小伙伴都已年至中年,逢年过节时,我们依旧会聚在一起聊天,回忆童年往事。外出多年或已搬出船儿巷的人,也偶尔会回来转转。

我离开家乡在外学习和工作多年,去过许多城市,也见过许多风景,但在我心里,它们都比不上船儿巷。来这世间走一遭,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只有回到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行走在船儿巷里,抚摸着土坯墙凹凸不平的墙面,抬头望向屋角房檐的燕窝时,我才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那种被故乡接纳的感觉,温暖又安心。

责编:李畅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