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 难忘的求学路

2024-12-03 10:34:12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欧花妞

什么是路?是山区农民通往“大字报”玉米地的那条小道,是马帮运输物品的人马驿道,是山区孩子每天上学必经的泥泞小路,是令人心惊胆战的悬崖栈道、溜索、天梯,又或者是水泥路、柏油路、高速公路。而我这个“95”后傈僳族少女记忆里的路则是走不完的土路与爬山路。

1995年秋,我出生于高黎贡山的一户傈僳人家。那一年,我们村里有八个孩子出生。上小学的那六年,我们是上学路上最重要的伙伴。我出生那年,正在“挖”从村委会到干汁洛的那段公路。父亲回忆说:“那时候挖公路是这样分配的:村委会先量公路总里程,再分配到各个自然村,自然村里按每家人口多少来分配每家应挖多少米公路,人口越多所需要挖的路程就越长,反之人口越少挖的也就越短。那时候的公路是农村人用锄头挖出来的,没有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的帮助。”如今,每当回忆起那条蜿蜒曲折的土路时,我仿佛看见了父辈们在烈日炎炎下挥舞着锄头,用血和汗铸造着每一寸公路。

那时候,父母要去鲁掌街赶集,因为公路只通一半,而且还是土路,所以,他们只能徒步到集市上赶集。母亲常常跟我说:“那时候,家里很穷,我怀孕的时候,特别想吃白糖。于是,我就挺着七个月大的肚子,背着一篮黄瓜去街上卖,以换取白糖。去赶集的人一般都是提前一天就约好的,早上四五点钟起床,每个人手里拿一把手电筒,一起走路去赶集。没有背东西时,差不多三个小时到集市;背着东西时,通常需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集市,年老体弱的人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还会更久。”母亲说,那是她这一辈子走过最远的路。如今,父母经常会在家里备上一些白糖和红糖。我想,这也许是那段艰苦岁月留给他们的“后遗症”吧!

2002年,我上了小学。此时,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条“水利路”。“水利路”的两面都用水泥糊过,中间是水流侵蚀而成的地面,那便是我上学必走的路。“水利路”虽好走,但也有一些缺点。每次下雨,水沟两边生长的野草就会有很多水,人一经过,就会把鞋子和裤子弄湿。那时候,母亲经常会拿给我一根棍子,并教我用棍子打掉路两边草木上的水珠,但那时候的我可没有那么细心,只管往前跑,到学校时,裤脚都湿了。那时候,因为学校只有一至三年级,所以,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们都会去完小和那里的同学一起过节。六月,雨水比较多。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完小过六一儿童节。雨刚停,去往完小的路上都是黄泥巴,我们的鞋子都沾满了厚厚的黄泥。我们边走边抠下一些黄泥。我的新凉鞋被一拉一扯后,开了胶,鞋底也陷在了黄泥里。一路上,一想到要光脚过六一儿童节,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等轮到我们班表演节目的时候,幸好有一个高年级的姐姐把她的鞋子借给了我,让我完成了表演。

四年级的时候,我开始住校。我上学的路更远了,要经过松树林、“水利路”、土路。那条土路上偶尔会有拖拉机经过,于是,我拼命地去追,并请求司机让我乘坐,虽然一路颠簸不停,但是我却很开心,因为这样我就不用走路去学校了。

2008年,我到泸水县第一中学(现泸水市第一中学)读书。当时,从六库回到我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先坐车到鲁掌镇,然后走四个小时的土路;另一条是先坐车到灯笼坝,然后再爬山回去的路。相比而言,第一条路爬的坡没有第二条路的陡,会相对好走一些,但途中会遇到很多狗,有时会被狗追着跑,所以我选择了走第二条路。我的家在山顶,灯笼坝在山脚,我需要从山脚爬到山顶。一个大人也要走五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那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更难了。每次学校放假,我既开心又沮丧,开心的是我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了,沮丧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爬完那座山,才能回到家。每次放假,我从中午十一点左右开始走,下午五六点才到家。当经过有很多坟墓的树林时,我就一鼓作气地跑。直到跑出树林,我才敢喘气。每次回家,我都在想,如果有同行的人就好了,可是几乎都是我独自爬山回去的。这条路,我不知道走了多少趟,害怕过多少次,哭过多少回,磨破了多少双鞋。回学校的时候,每次到达灯笼坝时,我就会在河边不停地擦洗自己的鞋,让它看起来干净些。当时,我特别羡慕别人穿白色的鞋,因为我的鞋一直都有洗不掉的泥渍。此时,村里其他的小伙伴都接连辍学了,有人外出打工,有人结婚生子,只剩下我一个人继续求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我成为楚雄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开学那天,我和我的闺蜜一人拉着一个行李箱,相伴入楚雄,那是我第一次离开怒江。一路上,我兴奋极了,以往每次坐车都晕车的我此次并没有丝毫的不舒服。我坐在第一排,看着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思绪也飘向了远方。

2018年,我到云南民族大学学习。这里的路更宽了,车的种类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我也看到了书中描述的“车水马龙”与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地铁,从第一次乘坐地铁时的不知所措,到后来乘坐地铁熟练得像个城里人。我不知道别人小时候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但是于我而言这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忆往昔,看今朝。在我走出家门的那些日子里,怒江的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21年,全州公路总里程已达6705公里;2020年12月30日,保泸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州29个乡镇、272个建制村和社区实现了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的目标,危险路段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实现全覆盖。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前夕的“0”公路,到如今有6000多公里的公路里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怒江美丽公路建成通车……怒江的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飞跃。怒江交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支持,更离不开怒江各族群众的团结奋斗。

如今的怒江,农民赶集时可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孩子上学不用走山路,各种车子在城市里穿梭……这些都是我过去不敢想象的。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要努力工作,奋发图强,笃定前行。我要感谢我人生中的那一段求学路,因为它让我见证了怒江经济社会的发展。

责编:李畅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