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 盖机场村的腾飞梦

2024-12-03 10:32:35 浏览:{{ hits }} 来源:杨德贤

在雪邦山脚下,有一个依山傍水的普米族村落——盖机场村,它隶属于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与大理州剑川县老君山镇相邻。几年前,丰华机场建在了盖机场村的东边。说来也巧,盖机场村的村名和汉语方言里的“建飞机场”的意思相近,这样的巧合不禁让人觉得很奇妙。而盖机场村正是我的故乡。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家乡交通闭塞,到处都是羊肠小道,农村生活条件差,盖机场村贫穷落后的景象深深地烙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由于那时山路崎岖不平,交通不便,我们每个月才会下山一次采购日用品。我们通常凌晨出发去集市,直到半夜才回到家。那时候,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上街赶集,都要靠徒步行走。母亲经常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就可以坐飞机去大城市工作。”母亲的话一直影响着我,乘坐飞机就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梦想。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承担一些家里的事情,主要就是赶集。从我们这里到集市要走十多里弯弯曲曲的山路,有时还得背着土特产上街交易。翻山越岭、爬坡过河便成了我童年生活的必修课。秋天,河里的水上涨时,河面上的独木桥经常被水冲垮,唯有蹚水过河才能走到集市。我有好几次差点被河水冲走。虽然很危险,但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冒险而为之。特别是每年春节前夕,村里的人都要去粮管所用大豆换取大米和肉。去集市的路上经常会遇到滚石和泥石流,有时还会遇到野狼。

如今,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那时的农村生活实属不易。我是住校生,因为我家离学校很远,所以每次去上学,我都要背上一个星期的生活用品翻过两座大山。记得有一次,班主任让我陪他下山到10公里外的通甸镇买新教材。下山时,我们还感觉很轻松,但回来的时候,我们都累得筋疲力尽。背篓里的那一捆捆教材格外沉重,我们每走几步就要休息几分钟。走到一半的路程天就黑了,我们只能点着火把继续走,直到半夜才到学校。此后,我就非常渴望村里能修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我上中学时,村里终于修通了土路。虽说那条土路的路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却因此方便了很多。那时的我还没有坐车去上学的福气,几乎都是徒步十余公里去上学。周六中午放学后,为了节省时间,我经常饿着肚子赶回家,帮家人干农活,直到星期天下午,我才背着生活用品匆匆忙忙地赶回学校。虽然每周仅往返一次,但每次我都觉得很累。毕业后,我回到镇上教书,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我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到周末就骑车回农村探望父母。那时修的公路比我上学时的路平,但从我家到公路还隔着一段山路,所以,每次我回家都是先推着自行车走一段山路,再扛着自行车翻越一座小山坡。那时,村里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都只吃土豆,老人和小孩都衣衫褴褛,有的还光着脚走路,遇上旱灾或收成不好的时候,他们只好光着冻裂的双脚去几十公里外的邻镇换粮。

进入二十一世纪,兰坪二级公路建成通车,丰华机场正式通航,村村通了水泥路……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每家每户都购置了小汽车,盖起了小洋楼,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里四通八达的交通让再远的路也近在咫尺。

丰华机场建成后,去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当天就能到达,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焕然一新的盖机场村景色宜人,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碧空如洗,社会和谐,俨然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如今,我走在村里,仿佛远离了尘嚣,一切都那么安详,一切都那么美好。乡亲们正昂首阔步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庄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百姓幸福指数持续攀升,一幅美丽的乡村锦绣画卷在这片古老的沃土上徐徐展开。

责编:李畅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