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市大练地街道积极打造“家门口”就业新模式

2024-12-02 16:27:28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通讯员 夏宗鑫

近年来,泸水市大练地街道积极推进“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为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开辟了新路径,注入了强劲活力。

走进大练地街道和谐社区居民香纳命家中,窗前摆放着崭新的棒球缝纫工位。“社区工作人员昨天刚把它搬进来,我能一边照看孩子,一边工作,方便多了。”香纳命说到。4年前,香纳命一家从泸水市古登乡佑雅村搬迁到和谐社区后,她便在社区扶贫车间从事棒球缝制工作,月收入约2000元。但因丈夫患肺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还有两个上学的女儿和年迈的老人需要照料,小儿子出生后,她只得放弃车间的工作。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人肩上,那段日子她满心焦虑。“得知社区推出‘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新模式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社区申请。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和热心帮助下,工位安在了家里,我又能工作挣钱了!”香纳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和谐社区主任熊慕晴介绍:“家庭工位虽好,但管理难度增加,而且棒球缝制品质要求高,所以只有经验丰富且因特殊情况不便到车间工作的居民才能申请。申请人数众多,我们优先考虑家庭困难的居民。”

2019年,泸水市称杆乡阿赤依堵村托把一组整组搬迁安置至锦绣社区,余文才一家也在其中。原本家庭生活正常,然而今年年初余文才被确诊尿毒症,虽医保报销大部分费用,但因病收入中断,让他忧心忡忡。锦绣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将余文才一家纳入“三类人员”监测对象,并安排余文才担任社区保洁员队长一职。他的妻子子花妞原来就在棒球车间工作,社区与公司商量后,不仅让子花妞担任车间管理员,还在引入“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时,将棒球缝纫工位搬进他家。“在家工作更自在,效率也提高了,以前一天做40个棒球,现在能做50个。”子花妞说。

自2020年起,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在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建成18个棒球加工车间,其中泸水市8个、福贡县8个,兰坪县2个,采用“怒江加工、珠海销售”模式,助力1000余名无法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增收。公司计件发薪,每个棒球居民收益3元,同时每生产一个棒球企业为社区集体经济贡献0.1元。起初,和谐社区车间有73个棒球缝纫工位,锦绣社区车间有45个工位。近期,大练地街道引入“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后,和谐社区新增80个工位,12个设在家中;锦绣社区新增30个工位,全部搬进居民家。

该模式以就业车间为核心,配备专业设备与培训,保障生产质量与效率;家庭作坊为延伸,居民居家灵活就业,兼顾家庭与收入。新模式带动大练地街道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稳定务工人员从110余人增至170余人。若按居民日均生产30个棒球计算,社区务工居民月创收将从29万余元提升至45万余元,两个社区集体经济月创收将从9000余元增长至15000余元。

怒江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人员母宇堂介绍,公司订单充足,预计泸水市的8个车间2024年棒球产量可达到200万余个。“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公司在大练地街道的和谐社区和锦绣社区率先试行‘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探索更多元、更便捷、更贴心的就业模式。”母宇堂说到。

大练地街道“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在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兼顾家庭的同时,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实现企业、居民与集体经济“三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活力。

下一步,大练地街道将会进一步完善“就业车间+家庭作坊”模式,针对该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诸如居民技能参差不齐、家庭作坊质量监管困难等问题,开展分层级技能培训、建立家庭作坊定期巡检与互助机制等。

责编:李畅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