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玉才与母亲的日常。
在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有一位名叫乔玉才的孝子,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敬老孝亲的人间大爱。45岁的他,为了照顾瘫痪在床86岁母亲,至今未娶,用10年的坚守,书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
2014年5月,乔玉才的母亲和桂芳突然得了脑梗,家人紧忙把她送到医院救治。经过全力抢救和桂芳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从此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和桂芳老人育有五男一女,乔玉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平日里,子女们都对母亲十分孝顺,然而母亲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还是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考虑到其他哥哥姐姐们有的已成家、有的有了自己的事业,尚未成家的乔玉才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任。
“她都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还是要照样把她照顾好了。”乔玉才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孝道最纯粹的理解。
乔玉才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母亲展开。每天清晨,他早早起床,先去查看母亲是否醒来,询问母亲是否需要解大小便,然后为母亲更换衣物、清洗身体,再帮助母亲起床。
一日三餐,乔玉才也会用心为母亲适时调整饮食,根据母亲的饮食偏好和营养需求精心准备,只为让母亲吃得开心又健康。母亲爱吃牛羊肉,他就会及时买来给母亲做,当母亲吃腻了牛羊肉,他又会做些清淡的菜肴适时调整;母亲吃不得辣椒,他就委屈自己,所有的菜都不会放一点辣椒,自己实在想吃辣椒就只能单独准备一个蘸碟。母亲的病对盐的摄入量有要求,他就精准控制。
乔玉才说:“ 我平时就弄个小勺子,她能吃多少的盐,我就用小勺子盛一点放给她,她就说盐巴够了,也不咸,吃得开心。”
在母亲重病之前,乔玉才也曾到外面挣过钱,但自从母亲得病后他就没有出去过。勤劳的他种了3亩的沃柑和10亩咖啡,每天照顾母亲吃完午饭后他就到地里劳作,然后下午五点前准时回家照顾母亲。
母亲白天在床上躺多了,晚上睡眠就比较少,于是晚饭后乔玉才总会陪母亲聊聊天。他知道母亲虽然身体不能动,但心里渴望着了解外面的世界,给她讲外面的新鲜事,想方设法让母亲的生活不那么枯燥。天气好的时候,有时他还会让母亲坐着轮椅,推着她到外面散心。母亲爱看电视,有的电视内容不是乔玉才喜欢的,但他从来不会调台,而是非常耐心地陪伴着,哪怕到深夜。有时还当起母亲的翻译。
在护理方面,乔玉才更是尽心尽力。给母亲洗漱、翻身、按摩等工作,他都做得细致入微。“这里按一下,按摩给它一下,舒筋活血,好在就得了,慢慢地它就舒筋活血了。”
乔玉才深知母亲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身体不适,所以格外小心,每天都会帮母亲翻身、清洗弄脏的身体和衣物、被褥。悉心照料让母亲在这十年里始终保持身体干净整洁,没有出现褥疮等问题。
儿子毕竟是个大男人,每天都要让他做这些尴尬的事,当初和桂芳老人很排斥。但在儿子耐心的劝说下,她渐渐地理解了儿子的一片苦心。
看到儿子每天都在家照顾自己,至今也没成家,和桂芳老人有时会很自责,老是跟儿子说对不起。
“我说老妈不怕,你怎么都会活到100岁的,我也会找到媳妇的。”每每母亲这样说时,乔玉才总会坚定地安慰母亲道,这是他作为儿女应尽的责任,缘份到了儿媳妇就会自然找上门了。
四哥乔应华告诉记者,考虑到弟弟还没成家,母亲出院后兄弟几个就开了家庭会议,商量决定轮流照顾母亲。但乔玉才却固执地说,姐姐远嫁外地,几个哥哥负担比他一个单身汉要重得多,而且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父母一般都跟小儿子居住,坚持一个人照顾母亲。
“阿才(乔玉才)兄弟他主动提出来照顾母亲,把她照顾得好,我妈妈也很满意。”说到10年来弟弟对妈妈的照顾和付出,哥哥乔应华有些许的歉意,但更多是对弟弟的感激和称赞。
乔玉才告诉记者,因为不能外出挣钱,他曾面临经济上的困难,但他种植了沃柑和咖啡,还养了猪鸡,现在每年都会有几万元的收入,如今已能维持家庭开支,并且还清了当初购买种苗时的5万元贷款。心理上,他也曾有过孤独和无助的时候,但他深知母亲的养育之恩,努力调整心态,坚持照顾母亲。
他曾有过一次短暂的恋爱,但因为家庭的因素,对方放弃了他。随后又陆陆续续认识几个女孩子,但一直没有成功。乔玉才坦诚地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是很辛苦的事,他尊重女孩子们的选择。他相信属于自己的缘份或许会迟到,但一定不会缺席,一定能找到一个理解并愿意和他一起照顾母亲的人。
乔玉才的敬老孝亲行为在村里引起了反响,对村里的风气和村民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更多的人关爱老人、传承孝道。
“乔玉才作为一个男人,不怕脏不怕累,把母亲照顾得非常好,大家看在眼里,都以他为学习的榜样。”村党委副书记、残疾人联络员李玉华是乔玉才说,现在村子里已经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基本上没有对父母不好的情况发生。
面对家人的和村民的夸赞,乔玉才却非常谦逊。他说,他和母亲能够这样幸福地生活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和国家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等好政策的支持,也感激各级残联部门给予的关爱。
【编后语】乔玉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道的真谛,他的坚持和付出不仅为母亲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也为社会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责任与担当,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敬老孝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