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云南怒江绿源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公司”)的300余亩芒果种植基地里累累硕果缀满枝头,秋风拂过,芒果的浓郁香气溢满了山坡,让人垂涎欲滴。
“基地施肥主要使用农家肥,防虫采取套袋、杀虫灯和粘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至于除草,基地主要依赖人工操作,所以,基地的芒果绿色有机‘阿珂迟’(傈僳语,意为很甜)。”绿源公司董事长张志光一边仔细查看芒果色泽,一边认真介绍。
近年来,绿源公司在稳步发展主业的基础上,不断开展多种经营模式。2017年,绿源公司开始筹建芒果种植基地。带着如何充分利用好坡地资源、基地适宜种植什么品种的芒果等问题,张志光前往云南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取经”,并邀请专家到芒果种植基地实地考察调研。经过全面科学评估,张志光最终决定引进景东晚芒、圣德隆、台农、四季芒等十几个品种。
为了培育好芒果苗,张志光购买了大量关于芒果种植方面的书籍,利用空余时间认真学习,并积极向专家请教。他不断改良土壤,建起了坡地自动灌溉系统,并在山坡上搭建了棚屋,将自己的生活起居搬到山上,一头扎进了300余亩的山地里。
怒江大峡谷气候宜人,是全省芒果种植较早的地区之一。而绿源公司芒果种植基地所处的大山坪子村民小组位于高黎贡山半山腰,在这里种植的芒果生长周期要比低海拔地区长,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芒果能错峰晚熟。因历经更长的生长周期、享受更充足的日光浴,所以,基地的芒果甜度较高、品质出众,备受消费者青睐。
走进怒江州交通运输局运政大楼下临街铺面的绿源公司芒果销售点,只见金黄色的芒果堆放整齐,工人们熟练地脱袋、分拣、装箱、贴单后,将一箱箱承载着满满期待的芒果礼盒发往全国各地。
六库市民杨女士每年都会品尝很多种芒果。“其他芒果落潮后,可以尝尝绿源公司的芒果,其香味浓郁、甜度较高,我很喜欢。”去年,杨女士首次品尝了绿源公司的“阿珂迟”牌芒果,其独特的口感令她惊叹不已。
绿源公司的“阿珂迟”牌芒果于去年10月正式进驻微店、京东、拼多多等网络平台,并开设了线上商铺。除了在本州销售外,产品还远销北京、上海、山西、河南、海南、江西等地方,香飘万家。
泸水市上江镇丙贡村大山坪子组村民小组共有70余户,都是在10多年前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这里定居的傈僳族农户。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村民不会说汉语、不认识汉字,外出务工难度较大。村民习惯种植玉米,缺乏其他增收途径。
为了帮助村民增加收入,在绿源公司招工时,张志光会优先录用本地工,同时会手把手教他们芒果种植、管理等技术。
沿着芒果种植基地的泥泞山路,张志光与记者一边走一边交谈,他时不时弯下身子钻入树丛中,清除覆盖在芒果苗上的杂草,轻轻扶正长歪了的芒果苗。他说顺手就能处理好的小事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果树的生长。
张志光对芒果情有独钟,但他更深爱的,是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坚韧不拔的人们。他经常琢磨着,如何让脚下的这片土地焕发生机,如何让这片土地上的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东玉花是最早参加绿源公司专业培训的村民,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操打磨,如今,她已成为张志光的得力助手。“公司刚建基地时我就来这里打工了,现在我会种苗、修枝、打杈、施肥,还会管理团队。
老板对我们也很好,家里有人生病住院或是孩子开学时,还可以预支工资,我们都喜欢在这里工作。”东玉花说。
村民肯李波家有患病的老人、上学的孩子需要照顾,他无法外出务工,绿源公司结合他家情况,给他们两口子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在基地务工,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真的很感谢绿源公司。”肯李波说。
绿源公司在除草、施肥、套袋、采摘等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基地建设初期每年的用工量为1000个工日左右。绿源公司根据工种及工作内容的不同,设定了差异化的薪资标准,男工工资为每日150元至200元,而女工工资则为每日100元至150元。对有意愿种植芒果的农户,绿源公司还为他们提供送技上门服务,助力更多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张志光介绍,2021年,绿源公司的团队带着“阿珂迟”牌芒果亮相上海亚洲果蔬交易会,品尝过的人都说好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品牌。“现在,公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策略,进一步提高‘阿珂迟’牌芒果的认知度,让更多人品尝到高山晚熟芒果。”张志光说。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对芒果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同时,积极构建芒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芒果林,张志光信心满满地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