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走进福贡县城江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技桥民族服装扶贫车间内,近百名搬迁群众一心一意忙生产,手上的布料伴随着“”作响的缝纫机变成一件件带动搬迁群众致富增收的成品服饰。
“党的政策好,对扶贫车间支持力度非常大。现在,技桥民族服装加工车间已经拥有两个加工点,100多户搬迁群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技巧民族服装加工车间负责人恰大恒说。
近年来,怒江州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凝心聚力精准施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奋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篇章。
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做好“有效衔接”文章
在泸水市老窝镇崇仁村“中交爱心果园”,一排排苹果树长势旺盛,一颗颗小苹果沐浴着阳光雨露,汲取着大自然的营养,茁壮成长。
2021年,在中交集团用心用力用情帮扶支持下,老窝镇结合资源优势,推动“中交爱心果园”项目落地见效,通过“基层党建+中交帮扶+特色产业+公司实施+农户+科技支撑”模式,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助推旅游产业和农业产业融合,打造休闲农业新业态,推动老窝镇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州强化组织领导,始终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作为“头号工程”,州、县、乡三级创新性延续脱贫攻坚时期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继续深化推行四级书记“带头抓”和党政“共同扛”负责制。强化政策衔接。制定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各年度目标,将任务细化到县(市)、乡镇、部门、村组,通过线上监测和线下核查双向发力,建立“包保、监测、暗访、调度”四项制度,精准锁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村数、户数、人数。按照“近抓务工就业,远抓产业创业”的思路,实施富民产业发展、就业质量提升、创业主体培育、资产收益增收、惠农政策富民“五大行动”,逐户、逐人、逐项分析研究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确保目标清晰、对象明确、工作精准。
通过强化工作保障,优化项目保障,依据《怒江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建设管理指南的通知》,优先选择具有怒江资源禀赋、村民参与度高、带动效益明显的产业项目。强化财政保障,优化调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分类补偿制度,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20.1亿元,逐步提高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比例。强化金融保障,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拓宽“三农”领域融资渠道,“富民贷”累计发放2269笔1.6亿元。
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做实“群众增收”文章
每到周末的早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丙中洛村民张春健就把牦牛肉干、竹篮、羊肚菌、花椒等农特产品打包,装上小推车运到离家不远的丙中洛观景台。他刚把农特产品摆放好,就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咨询购买。
“今年游客比往常多,生意还不错。”临近中秋、国庆,丙中洛秋高气爽,风景优美,前来观光的游客纷至沓来,这样的天时地利,让张春健对增加收入充满了信心。
近年来,我州依托峡谷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着力培育峡谷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泸水市高黎贡山猪+咖啡、柑橘、贡山县草果+独龙牛、蜜蜂、兰坪县小浆果+中药材、芸豆、福贡县草果+茶叶的“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发展格局。组建创业服务工作站、就业小分队、驻外职工之家“三支队伍”,持续抓好群众创业就业,通过政府引导、专业培训、奖励奖补等措施培养劳务经纪人,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定向等一系列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帮扶车间、特色产业园区等务工平台,适量倾斜开发就业信息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岗位,逐步构建起东西部协作、州县合力、部门协同、企业联动、社会参与、基层发力的“六位一体”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格局。
同时,制定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培育等8个培育计划,深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试点工作,引导农村能人积极创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大学生、农村经纪人及返乡农民工等登记注册成立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全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92家、家庭农场70家。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做优“联农带农”文章
一大早,金凤桥正宗杭州小笼包店老板杜刘花到文兴农贸市场购买各种食材,成为她每天的“必修课”。
得益于文兴农贸市场,蔬菜摊摊主杨根兰这段时间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笑得合不拢嘴。
杨根兰在文兴农贸市场经营的商铺,照明、通风、排水、排污等相关设施一应俱全,鲜、生、熟、干货、副食等食品分开经营,市场干净整洁,经营秩序井然,与原来破旧不堪的老农贸市场有天壤之别。
随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金顶镇文兴农贸市场的建成使用,在有效解决周边数万居民买菜难问题的提升,大大了改善周边环境,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这是金顶镇文兴社区推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坚持以加强基层党建为统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我保障、服务群众、推动发展能力,迈出了强村富民、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
建立“党建+”带动机制。以怒江州2023年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再翻番行动为抓手,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村级组织承接以工代赈项目等方法路径,深化拓展“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组织+公司+产业+搬迁群众”的支部引领、村社合一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和脱贫群众收入“双倍增”,用三年时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三级跳”,从排名靠后跨进全省前列。2023年,实现262个村(含4个涉农社区)经营性收入20万元全覆盖,26个安置社区同步覆盖,全州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0064.39万元。
落实“双绑”联结机制。以利益共享、协同发展推动合作社与农户、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利益“双绑”,构建联农带农“双赢”格局。泸水市鲁掌镇古炭河村立足独特自然资源和生态农耕文化,成立自然村域集体经济形式文旅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村民参与、“租金+分红”运营模式,对合作社公益金、村集体、农户、可持续发展基金实行1∶1∶6∶2利益分配,2022年合作社营业收入达110万元,每户分红3000余元。
完善“抱团”发展机制。探索建立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产业链党建共同体,采取集中流转、股份合作、委托管理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通过“异地置业”“资产盘活”“项目建设”等协同发力,村级集体经济从“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良性发展,实现村企、整乡、整县“抱团式”合作共赢。贡山县通过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承接一批工程项目、规范一批产业股权,使“沉睡资源”变为“鲜活资金”,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集体收益、群众增收的发展新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