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遗里看怒江丨“土味”“摆时”唱出傈僳人民“好声音”

2024-08-05 21:01:00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陈金勇 和彩云 程玉莲 李小红 密秀芳

开栏语

怒江州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也是我国民族族别成分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的自治州,境内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1个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孕育了多元民族文化,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怒江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积极构建具有多彩怒江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了出来,走出峡谷,走向世界,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发展。即日起,峡谷怒江客户端、怒江大峡谷网、“怒江传媒”微信公众号推出“在非遗里看怒江”专栏报道,随着非遗的脚步,看怒江的壮美山河、听峡谷动人心魄的故事、品独特的人文风情,探寻匠心之美、生活之美,感悟文化之美、怒江之美。今天推出《“土味”“摆时”唱出傈僳人民“好声音”》——

▲田间地头话农事 声声摆时唱幸福

怒江傈僳族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他们十分喜爱自己的民歌,有“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之说。他们善于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摆时”“木刮”“优叶”等,承载了傈僳族大量民族文化信息,是傈僳族珍贵的智慧与精神财富,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田间即兴唱摆时

“摆时”是傈僳语,“摆”是“说”的意思,“时”是一种“调”“曲”之意,傈僳语可直译为“说吧,唱吧”,是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音乐的珍贵遗产,广泛流传于泸水、兰坪等县(市)。演唱形式有男女声独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声合唱等,演唱较为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固定的演唱曲调,根据事件、心情创作编唱歌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作时用来抒发情感即兴演唱的曲子。直至今日,“摆时”仍是怒江州重大节日、活动、庆祝丰收、婚宴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傈僳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调剂品。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怒江涌现出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多岁的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红灯笼艺术团团长八才三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入选民族文化“百名人才”;2012年组织成立大兴地镇红灯笼艺术团,202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提供

自幼酷爱民歌的八才三,12岁开始学习傈僳族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能根据不同场景即兴演唱傈僳族民歌。他还经常带领团队参加各类歌舞乐展演与比赛,荣获无数嘉奖,代表作有《施哦》《迎亲调》《寻蜂撵蜂调》《然们哽哦》《然们仟哦》等曲目。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傈僳族民歌中,八才三不仅带领好红灯笼艺术团排练、演出活动,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应邀到当地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他的文化传承工作不仅进村入寨、接待外宾,同时走进了校园、走出了国门,以一曲曲极具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民歌,唱响了传承与创新的赞歌。

策划:程玉莲 李小红

指导:邬俊飞 熊羽

文:程玉莲 和彩云密秀芳

视频拍摄:陈金勇

海报、视频制作:陈金勇

审核:程玉莲

终审:邬俊飞

责编:李小红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