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话农事 声声摆时唱幸福
怒江傈僳族以能歌善舞、能弹善吹著称,他们十分喜爱自己的民歌,有“盐不能不吃,歌不能不唱”之说。他们善于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为媒、以歌相贺,甚至以歌当哭。傈僳族民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摆时”“木刮”“优叶”等,承载了傈僳族大量民族文化信息,是傈僳族珍贵的智慧与精神财富,2006年,“傈僳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田间即兴唱摆时
“摆时”是傈僳语,“摆”是“说”的意思,“时”是一种“调”“曲”之意,傈僳语可直译为“说吧,唱吧”,是傈僳族无伴奏多声部音乐的珍贵遗产,广泛流传于泸水、兰坪等县(市)。演唱形式有男女声独唱、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女声合唱等,演唱较为自由,演唱者可以根据固定的演唱曲调,根据事件、心情创作编唱歌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是劳动人民在田野劳作时用来抒发情感即兴演唱的曲子。直至今日,“摆时”仍是怒江州重大节日、活动、庆祝丰收、婚宴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傈僳族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精神调剂品。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怒江涌现出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0多岁的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红灯笼艺术团团长八才三就是其中之一,2016年入选民族文化“百名人才”;2012年组织成立大兴地镇红灯笼艺术团,2024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泸水市融媒体中心 提供
自幼酷爱民歌的八才三,12岁开始学习傈僳族民歌演唱方法和技巧,能根据不同场景即兴演唱傈僳族民歌。他还经常带领团队参加各类歌舞乐展演与比赛,荣获无数嘉奖,代表作有《施哦》《迎亲调》《寻蜂撵蜂调》《然们哽哦》《然们仟哦》等曲目。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傈僳族民歌中,八才三不仅带领好红灯笼艺术团排练、演出活动,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应邀到当地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他的文化传承工作不仅进村入寨、接待外宾,同时走进了校园、走出了国门,以一曲曲极具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民歌,唱响了传承与创新的赞歌。
策划:程玉莲 李小红
指导:邬俊飞 熊羽
文:程玉莲 和彩云密秀芳
视频拍摄:陈金勇
海报、视频制作:陈金勇
审核:程玉莲
终审:邬俊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