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中洛:生态宜居客如潮

2024-07-29 10:01:0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云南日报记者 李寿华 通讯员 张雪梅

青山环绕的丙中洛。李寿华 摄

淅淅沥沥的雨中,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秋那桶村林长余贵林披着雨衣,带着几十名护林员、党员,在村道边和河岸上补植樱桃树、桃树、苹果树和梨树,给广袤山野增添绿意。

“每年的3月到6月,群众都会行动起来,自发在道路边、坡地上种树。现在,村寨四周的林木越来越茂盛,环境越来越美,游客常年来,群众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余贵林说。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近年来,丙中洛镇紧扣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完善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工作方案,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全面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全民动员,重点围绕庭院美化绿化、村庄美化亮化,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村间道路和河道两侧植树造林、种草栽花,描绘“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美景,让广大群众在农业强、村寨美、农民富的追求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查看河流涨势,捡拾河畔塑料袋、纸盒等白色垃圾,到沿岸农户家中提醒注意防汛。盛夏,甲生村党支部书记、格玛洛河河长董文金每天都带着村里的河道管理员,用脚步丈量格玛洛河两岸,守护一河安澜。

秋那桶、怒江第一湾、盐马古道等景区、景点,由摊贩、保洁员、党员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清扫道路,捡拾垃圾,以一己之力,让“人神共居之地”丙中洛亮起来、美起来。

山林树木有人保护,河道环境有人管理,景区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道卫生每日一清,家庭内务“每日一晒”。今天的丙中洛,雪山为城,江河为池,田畴连绵,林草丰茂,森林覆盖率达78.15%,林木绿化率高达80.13%,乡村振兴有了厚实的生态涵养与水土滋润。

哪里有好环境,哪里有好风景,哪里就有新经济。

被称为“桃花岛”的扎那桶村,满面的江风和遮天蔽日的树木,吸引着一拨又一拨踏青避暑的游客。

“原始的农业,原始的森林,古朴的生活,非常舒心。这在大城市是无法感受到的。”昆明游客赵亮说,在“桃花岛”居住了十几天,有时还能看到狗熊、獐子、小熊猫从密林中跑到村子里觅食的场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我在丙中洛看到了。”

生态乡村引领新发展。只有35户人家的“桃花岛”中,就有1家咖啡屋、2家农家乐。民族文化、特色美食、秀美风景、产业兴旺成为扎那桶村的特有标签,依靠生态产业和旅游业,怒族、藏族群众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绿水青山“金饭碗”,好山好水好生活。丙中洛镇党委政府转换思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特色村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做活山水文章,将自然风光、土特产经济、劳动力等要素激活,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暑期来临,丙中洛镇旅游业逐步恢复。站在秋那桶村村口,抬眼望去,烟雨入江,乡野如画。

从上午12时到下午6时多,秋那桶“山里人”农家乐,5张大圆桌、9张四人桌不断“翻台”。掌柜马金花在厨房、餐桌间奔走,忙碌而快乐。

凭借绿水青山,丙中洛引来既下山、松赞集团、上海农发集团等15家优质企业落户丙中洛,建起酒店94家,发展半山酒店和精品民宿25家,“村+企”及“户+企”的联农益农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日臻完善。2023年,丙中洛镇接待游客超过71万人次,羊肚菌、松露、草果、稻田鱼等土特产产销两旺。

“客人来了都说我们这儿环境好。”马金花说,村里地处滇藏边界,以前偏远穷困,如今道路通达,游客如潮,村民吃上“生态饭”,家家奔共富。

群山叠翠,河清岸绿,庭院洁净,稻鱼共生,农家乐生意火爆、产业园游客不断……丙中洛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

责编:姬杨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