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河北省邯郸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令人震惊的校园暴力事件,此事一出,“校园欺凌”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校园欺凌包括身体攻击、言语嘲讽、社交排斥等多种形式,受害学生往往因此遭受心理创伤,甚至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是个体行为问题,更是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笔者认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应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正面引导。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的指导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应建立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细微变化,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培养孩子的同情心、正义感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尊重,并与学校形成良好互动。此外,社会各界也需共同努力,通过媒体宣传、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形成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社会氛围。
校园欺凌影响深远,不仅伤害个体,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需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共建一个安全、包容、尊重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充满正能量、照亮自己与他人的下一代,也才能让每个孩子在校园里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