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这样花钱大手大脚的孩子?花几千元买游戏装备、给主播大额打赏、热衷在各大平台充值买会员……一些家长叫苦:“孩子沉迷网络,让我们花钱又操心。”未成年人网上过度消费,往往同网络沉迷有关。因为沉迷,孩子被掏空“钱包”甚至诱发犯罪。(7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未成年人自控能力与认知能力欠缺,而各种网络直播的付费内容、网络游戏设置的“氪金陷阱”又对他们具有吸引力和迷惑性,而且便捷的支付方式,让他们的支付没有阻碍。相较于线下消费,网络消费具有交易环境虚拟化、交易空间跨地域等特点,部分未成年人对金钱还缺乏具体概念,一些成年人尚且出现网上过度消费问题,何况是未成年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未成年网民规模越来越大,首次上网的年龄也不断下降,网上过度消费乱象也随之衍生。
近年来,未成年人因沉迷网络进行巨额消费的案例不断增多。一些未成年人为了玩游戏或给主播打赏甚至动辄充值巨款,浪费父母的血汗钱。“11岁女孩趁上网课玩游戏花掉家人21.9万元积蓄”“9岁男孩一个月在游戏里花掉13万元”,类似事件屡屡发生。申诉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退款的诉讼案件近年来也是频发。
商家利用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和自制力较低等弱点,绕过了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充值金额等进行的限制,诱导沉迷,“大赚”未成年人的钱。
莫让孩子再陷入网络高额消费的“泥潭”。要遏制未成年人给主播大额打赏、为玩游戏充值巨款等乱象,就要落实好“青少年模式”,比如要求网游平台、直播平台强制增加人脸识别,加强技术防范手段。要加强对问题网游或直播平台、不法分子的查处与惩治力度,要拧紧责任链条,让“青少年模式”成为网络平台的“强制标配”。具体到网游充值乱象,还要完善相关行业标准,对游戏内购、充值等行为进行规范,平台要严把“充值关”等。家长也要尽好自己的监护责任,不能把“锅”都推给外部环境,要把好“第一道关”。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避免他们上当受骗,沉迷网络。
要管好孩子的“小钱包”,帮孩子撑好网络安全“保护伞”,让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别再陷进“氪金陷阱”。家长、学校、网络平台、监管部门等相关各方,都要守土有责,尽好各自责任。既要打破“技术藩篱”,堵住“技术漏洞”,还要扎牢各方“责任藩篱”,形成合力,才能解决好未成年人网上高额消费的问题,更好遏制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等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