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怒江州与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我州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立棒球加工就业帮扶车间,通过“怒江加工、珠海销售”的方式,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帮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走进泸水市和谐社区棒球加工就业帮扶车间,数十名工人正坐在桌前穿针引线,将半成品的棒球缝制成合格的棒球成品,车间内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原家住大兴地镇鲁奎地村的密朝辉,主要靠种田为生,一家六口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搬到和谐社区后,两个孩子在社区学校里上学,丈夫常年在外务工,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来到社区棒球加工车间,边务工边照顾老人和孩子,她靠灵巧的双手、强韧的耐力,吃上了“技术饭”。
“现在的政策很好,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不用到外面去奔波,我一天可以做30多个棒球,一个月赚1700元左右,现在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密朝辉高兴地说。
在和谐社区棒球加工就业帮扶车间,有70余名和密朝辉情况差不多的妇女前来务工,按计件工价缝制一个棒球 3元,她们靠着缝制棒球每天可以赚到60元到200元不等,工资月结,上班时间灵活,极大方便了因照顾老人孩子、忙于家务而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们。
今年31岁的肖六花从泸水市古登乡加夺玛村搬迁到和谐社区,她从一名农村妇女成长为棒球加工车间管理员,每天验收棒球成品和登记棒球数量,负责给新员工教授棒球制作技术,督促工友们收拾、打理好工位的清洁卫生,还挤时间制作棒球。
“我从2020年来棒球生产车间工作,2021年成为车间管理员,现在一天最多缝40个棒球,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肖六花表示,在车间务工,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的收入,还锻炼了管理能力,很感谢车间负责人对她工作的认可。
自2020年以来,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已在我州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分设9个棒球加工车间,车间吸引了社区大量因无法外出务工的留守群众边学技能边增收。
“目前,我公司在怒江一共有9个棒球加工车间,泸水市5个,福贡县4个,累计带动务工人员1000余人,群众月工资收入最高近5000元。”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怒江负责人母宇堂介绍,现在新建了5个棒球加工车间,泸水市3个,兰坪县2个,预计今年8月将投入使用。
珠海市我能商贸发展有限公司每月月底会定时来收购车间缝制好的棒球,同时把原材料运送过来,棒球回收到珠海后又进行精加工,然后销往欧美、日本、韩国等地。多年来,实现棒球产销两旺,订单稳定。
“下一步,我公司将棒球芯和球皮带到怒江来生产加工,依托就业规模,积极为怒江易地搬迁群众搭建灵活,便捷,高效的就业平台,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照顾家庭和就业增收两不误,助力乡村振兴。”母宇堂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