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土司段浩耄耋之年领命抗日

2024-07-12 10:53:00 浏览:{{ hits }} 来源:学习强国怒江学习平台 作者:通讯员 李道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于1941年12月7日偷袭美国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不到半年,日本侵略军攻占了东南亚和我国香港。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10万之师入缅作战,但英国盟军正在退却不配合作战,致使中国远征军大溃败,于4月开始陆续回国,日军继而侵犯云南西部边境。

1942年5月,尾随中国远征军的日军小分队首次窜犯怒江西岸。1942年5月19日,日本侵略军翻过高黎贡山,在泸水县上江区栗柴坝(现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上江镇丙贡村委会栗柴坝渡口)的怒江西岸制造了屠杀华侨难民近300人的大惨案——栗柴坝惨案。从此,怒江从中国抗日大后方转变为抗日的最前线。

大敌当前,泸水设治局局长刘公度逃回昆明。泸水的土司们却没有退缩,在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六库土司段浩的带领下,段承经、段承恭、茶光周等诸土司团结一心,勇敢地带领地方民众,担负起了“守土抗战”的责任。

老六库土司段浩,字镜湖,向来以爱国出名,早于20世纪初“片马事件”发生后,他就组织了400名地方民众参加的抗英武装冒雪翻越高黎贡山,赶赴片马抗击英国侵略军。因段浩保卫国家领土有功,因此受到著名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的极大称赞,以亲笔题字“捍卫边徼”的金匾相赠,段浩也将自己的长子拜寄予他,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1942年4月,从缅甸溃退而归的中国远征军和华侨难民开始经过泸水投奔祖国。中国远征军溃退时经过野人山无人区,由于茫茫原始森林中毒虫猛兽肆虐,气候炎热,又严重缺粮,无医无药,一半以上的将士因饥饿、疾病而惨死在异国他乡。九死一生回到泸水的中国军人也已疲惫不堪,个个骨瘦如柴。他们后面还有追兵,急需救援。为了让这些经过千辛万苦才回到祖国的中国军人迅速离开怒江,返回内地休整。已79岁高龄并已经赋闲在家的老土司段浩毅然重新出山,主持泸水民众援军抗战工作。他带头捐出家资一万元现金、一万斤粮食,又向其他土司、土舍和富户募捐了一批钱粮,在六库渡口办起军民接待站,为回国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和华侨难民提供船只渡江,供应食宿,还发给每个中国军人两元路费,帮助大批中国远征军将士和华侨难民顺利回到祖国内地。这些将士经过休整后,又重返怒江前线,成为怒江抗日反攻战争的主要力量。

在怒江抗日大反攻中,第十一集团军决定成立“福(贡)碧(江)泸(水)练(地)民众自卫队支队”(以下简称“民众自卫支队”),任命段浩为支队少将司令,招募各族壮勇1000余名编为3个大队,由六库土司段承经、老窝土司段承恭、鲁掌土司茶光周分别担任中校大队长,司令部设在六库土司署,门口悬挂“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司令部”牌匾。

从1942年5月中国军队驻防泸水,到1944年6月抗日大反攻,2年多的时间里,十一集团军先后调集了5个团和2个支队的兵力共9000余人在泸水境内的怒江东岸一线布防,并开展游击战争。“民众自卫支队”为中国军队防守的10个怒江渡口提供了11艘大船、35张竹筏,配备了193名船工,并派出了大批向导、侦察、通讯、救护人员和修路民工,他们为中国军队带路、送情报、侦察敌情、救护伤病员,修筑道路,为中国军队防守、作战和反攻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保证了怒江抗日大反攻的胜利。在此期间,“民众自卫支队”官兵和泸水民众共出动50余万个工日,从大理、保山等地为中国军队运送了大量粮秣给养和军用物资。由于运输线长,山高林密、气候恶劣、医药缺乏,再加上过度劳累,100余人在运输途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2年多的怒江抗战时间里,“福碧泸练民众自卫队支队”除服装由十一集团军配发以外,粮食、菜金和薪饷都由土司和富户负责供给,到抗战胜利时,原来富甲一方的段浩用去了全部家产的80%,段承恭、茶光周用去了全部家产的60%,以段浩为代表的泸水各土司和爱国人士在守土抗战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李根源赋诗曰:

潞水诸土官,忠贞知报国。

上游段镜湖,下游线比德。

“潞水”即“泸水”,诗中对怒江上游土司段浩(镜明)和下游土司线比德二人积极抗日,忠心报国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期间,怒江的土司们心怀家国情怀,肩负民族重任,组织民众抗击日寇,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日凯歌。他们的英雄故事永载史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辈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团结一心,不断奋进。

责编:姬杨  二审:马恩勋  三审:马恩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