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泽贤(左)和同事在工作中。李福香 摄
“我的初心就是学成归来后,在扎根基层中磨砺成长,为家乡做贡献。”怀着这样的决心,研究生毕业的顾泽贤,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怒江,通过考试后成为州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资源管理站的一名“90后”工程师。
刚回到家乡,顾泽贤就投身到决战怒江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从脱贫攻坚驻点队员到宣传员,他始终坚持在基层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
“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只了解一两个领域是远远不够的,里面涵盖了生态、教育、旅游、交通、易地搬迁等方方面面。”回忆自己过去做宣传员的经历,顾泽贤说。
脱贫攻坚期间,顾泽贤认真总结全州脱贫攻坚成效和亮点,参与撰写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脱贫——云南贡山县独龙江乡生态扶贫的生动实践》《珠海怒江“手牵手”扶贫协作谱新篇》等各类优秀扶贫案例12例,并报送了《一步跨千年怒江从头越》《带不走独龙江的美景不要紧,这些“独龙”特产求带走》等新闻稿件30余篇。
“参加脱贫工作的经历很宝贵,让我能够快速提升能力,更有信心投入下一阶段的工作。”顾泽贤说。
脱贫攻坚结束后,顾泽贤回到单位,接手了林业碳汇开发工作。
面对新的挑战,他积极学习,迎难而上。
在森林资源样地调查中,顾泽贤带着皮尺、激光坡度规、林径尺、游标卡尺等工具,和同事一起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工作。
“林业碳汇开发工作主要围绕‘摸底—增汇—开发—交易’4个环节来开展,逐步摸清怒江的森林资源碳储量、森林碳汇,为今后开展林业碳汇开发工作提供依据。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测算出怒江2021年的森林碳储量为8087.42万吨碳。”从刚开始不知道怎么上手,到如今对工作了然于胸。
为了做好森林碳汇动态监测工作,顾泽贤和同事顶着烈日,进行样地和样方布设,开展活立木、枯立木、枯倒木和枯落物的调查。通过前期的外业实验工作,逐步积累经验,为确定碳汇连续动态监测的样地数量、空间布设和使用方法提供依据。
测量坡度、树高、胸径、拍照记录树种……同样的动作,顾泽贤往往要重复上百次,在旁人眼中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却干得津津有味,用手中小小的仪器,测量样地里暗藏的玄机,并根据公式测算出树种固碳量,准确把握全州森林碳汇量规模和变化趋势,进一步摸清全州森林碳汇量、碳储量。
工作量虽然大,但顾泽贤依然高质量完成了《怒江州2021年森林资源碳储量测算及碳汇开发潜力分析报告》,他还不断总结经验和积累专业知识,为同事开展《怒江林业碳汇浅析》培训。
“林业碳汇开发工作对于怒江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的探索非常有意义。希望自己能为怒江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顾泽贤说。
参加工作的6年来,顾泽贤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和林业生态扶贫工作中,取得诸多成果,以副主编身份出版专著《云南省人工经济园林引种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及优化配置》,参编专著《自然中国志·怒江高黎贡山》,还荣获怒江州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如今他正在攻读云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本领。
“作为新时代林业草原事业的接班人,要努力找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路径,使之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引导群众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顾泽贤满怀信心地说。
【记者手记】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正是有像顾泽贤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林草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将绿水青山变成人民群众的绿色福利和生态福祉,用辛勤汗水“浇灌”绿水青山,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优、文化新、百姓富的美丽怒江新画卷,书写怒江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