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怒江人” 事迹展播 | 最美教育工作者——杨舟繁

2023-12-28 00:43:02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视频

杨舟繁

烛照乡村育桃林 一个人,坚守高山小村寨35年,一师一校一辈子,从18岁的年轻小伙到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他把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大山里的彝家孩子们,献给了大羊场这一方土地。深山筑梦人,用坚守诠释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内涵。

带着媳妇去教书

大羊场位于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山区。90年代末,这里生活着38户197名彝族同胞。由于生活艰苦,一年里,彝族同胞吃的几乎都是苦荞和洋芋。

1988年秋,箐花村党支部书记杨灿亨找到初中刚毕业的杨舟繁,说大羊场没有读过书的人,城里的老师又嫌苦不愿意去,老乡们希望他去那里当老师,每个月有15斤的回销粮和70元的代课补助。为了尽到作为长子的责任,减轻家里负担,18岁的杨舟繁打起背包独自走进深山,在大羊场“叉叉房”里,当起了彝家娃的“孩子王”。

初到大羊场,“叉叉房”坏了,杨舟繁和彝族老乡们一起劈木板修缮,没有教具,他找来各种石块当教具,没有黑板就在地上铺沙子当黑板。由于多年教学活动中断,16名学生年龄间隔长,杨舟繁就开设了一年级至三年级3个班,科任老师、班主任、校长都是他一人。

“当时,村民们很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我自己除了代课补助和每年申请的180斤‘回销粮’,没有其他的收入。”杨舟繁说。

一年180斤的“回销粮”和每月70元工资,杨舟繁一拿就是6年。

善良淳朴的村民们生怕新来的杨老师跑了,于是想了一个“留住”他的办法——介绍对象。经乡亲们介绍,杨舟繁认识了通甸镇罗古箐村的姑娘和四妹。这位朴实贤惠的姑娘觉得杨老师“能对孩子们好,也一定能对我好”。从此,和四妹便成了杨舟繁生活中最大的靠山。

结婚后,杨舟繁把妻子带到学校,和四妹帮学生扫地、洗衣服、做饭、捡柴火等,乡亲们都说“杨老师是带着媳妇在教书”。 “他教书35年,我义务服务的‘工龄’也快有30年了”。和四妹笑着说。

烛照深山终不悔

彝族同胞当时有早婚的习俗,女孩子一出生一般就定了亲,年纪较小就出嫁了,上学的女孩没有几个。为转变乡亲们不让女娃读书的观念,杨舟繁与乡亲一道上山挖野菜、砍柴、下地种庄稼,不厌其烦地宣传读书的好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杨舟繁的宣传动员下,大羊场适龄儿童大部分进校读书。

1992年,随着兰坪大矿的开发,杨舟繁许多儿时的伙伴都因开矿发了财,大家纷纷劝他不要再教书了,开矿也行,外出打工也行。1993年6月的一天,由于和同事闹别扭,加上朋友的劝说,杨舟繁一气之下离开学校,来到金顶凤凰山。

“那几天是我过得最漫长的3天,我刻意让自己忙起来去忘掉学校的孩子们,可是我越想忘记,孩子的许多事就在脑海里越清晰,谁的作业没有做,谁生病还没有好……我几乎没有睡着。”杨舟繁说,第三天,他收拾好行李,迫不及待地往大羊场赶。当他回到学校时,孩子们边哭边抱着他说:“杨老师,我们每天都在这等你,你再不回来,我们就打算去矿山上找你了。”杨舟繁心里咯噔一下,眼泪流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大羊场的孩子们了。

最美的青春献给了大羊场

1993年9月的一个夜晚,大羊场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学生无法出门,杨舟繁又像往常一样“登门”教学。

送教途中,一步一个雪坑,等到杨舟繁连滚带爬赶到学生家里,天已经黑了,人也冻麻了。

有时一天下来,只能给一两个孩子上课,他想自己累点苦点不要紧,但教学进度太慢,课程就无法按时完成,能不能在山脚下盖几间房子,下雪时下山办学,学生全部住校,让每个学生家长轮流照料。他把这一想法和村里的干部群众说,大家都拍手叫好,立马行动起来,在山脚下的三岔河盖了几间简易房子,从此,大羊场小学变成了村民口中的“锦鸡式”学校。

“师生们就像是山里的锦鸡,随着雪线迁徙,秋冬就下山,春天了又回到大羊场。”村民陆玉光说。

“这样的教学一直持续了三四年,每到大羊场杜鹃花漫山遍野盛开时,我就带着学生,装上行李,一路回迁。”杨舟繁说。

彝家孩子不懂汉语,杨舟繁自己学彝族语,开展双语教学。“杨老师上课,往往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讲书本知识,还自己买课外书给我们读,让我们了解到山外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学生王继明说。

2011年9月,由于集中办学的需要,杨舟繁所在的小学大部分师生要转到河西乡九年一贯制学校。他主动要求,一个人留在大山里,继续自己一师一校的教学生涯,筑梦深山育桃李。

35年来,杨舟繁在大羊场、箐花等地共送出了210多名学生,走出大山的彝家孩子越来越多。这个曾经连一个初中生都没有的山寨,如今有1个研究生、20多个本科生。

杨舟繁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各级组织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扬。1996年,杨舟繁同13名乡村优秀民办教师被转为公办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他先后多次被省、州、县评定为“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杨舟繁对获得的荣誉也非常珍惜,他把荣誉看成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每天钻研教材,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进行课改,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前行,默默奉献。

一师一校半辈子,从18岁的年轻小伙到临近退休的老教师,杨舟繁把他最珍贵、最美好、最绚烂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大羊场的孩子们,献给了这一方的土地。

怒江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兰梦妮

责编:普利娟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