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丨在怒江边感受非遗魅力

2023-12-08 19:39:54 浏览:{{ hits }} 来源:“微游怒江”微信公众号

(何贵志)

再次见到何贵志老师,是在怒江边的一片空地,他只是悠闲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笑眯眯地看着自己的同伴们在不远处跳舞、唱歌,手指在随身背着的乐器上时不时地打着节拍。此行我们为他和他的文艺队拍摄一段歌舞短片,他们提早做了准备,盛装出场,还为我们摄制组提议,就在怒江边的“蝴蝶崖”前拍摄,怒江水汩汩流淌,伴着浪涛声声,我们在大自然中,聆听、观看了这一段“原生态民族歌舞”。

(传习馆里存放的近2000把“期奔”)

何贵志是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今年76岁,他是泸水市古登乡干本村人,现在就居住于上江镇新建村,也就是我们此次拜访的地方,怒江边一个普通的小村子。

这里有一处特别的所在——上江镇新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这是2012年组建成立的,也是何贵志“工作”的地方,人们也称呼他为馆长,每天有数十名学员在这里学习、练习傈僳族歌舞、乐器。

(传习馆上课、练习歌舞的场地)

何贵志从小对傈僳族传统民间歌舞有浓厚的兴趣,17岁拜傈僳族民间艺人木桂枝(已故)为师学习傈僳族民歌、舞蹈、“期奔”演奏等技艺,还经常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在长期的刻苦钻研和生活实践中,他不仅能演唱傈僳族各种传统民间歌曲,还能熟练演奏“期奔”“口弦”“笛哩图”、笛子、二胡、扬琴、巴乌、葫芦丝等多种民族乐器。

1965年,18岁的他就组建了文艺队,并担任队长,他不但把艺术团排练厅设在自家中,还开设了一间图书室。2003年,相关部门为文艺队正式挂牌为“新建村民族民间艺术团”,不少团体成员,也是目前传习馆的老师。逢年过节,何贵志便带着文艺队,到各地进行无偿演出,在他的组织与带领下,一批批年轻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十来年,何贵志收徒80余名。

(何贵志和艺术团的部分成员)

“我们去了很多地方演出,到北京、上海、广州,到香港、澳门。”何贵志说,“还有新加坡、日本、韩国、欧美的学者来怒江采访我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要好好传承下去,不然老人走了,这些文化也就消失了。”他介绍,在寒暑假,省内许多高校的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也会来到传习馆,“娃娃们有一些基础,各种乐器,只要把基础的乐理讲一讲,他们一下就上手了,学得很快。”何贵志说。

“期奔”是怒江傈僳族流行于民间古老的弹拨乐器,它是傈僳族最具代表性,也是傈僳族人民日常娱乐生活离不开的一件乐器。

(“笛哩图”演奏)

据了解,传习馆主要传习傈僳族的木刮、摆时以及优叶这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的风格的傈僳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及乐器的制作技艺。来学习的不仅有小孩,还有中青年。何贵志说,“只要大家愿意学,基本都是免费的培训,而有些买不起乐器的学员,传习馆就把乐器借给他们用。”

十多年的坚持,传习馆出色的运转,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而何贵志带领着艺术团到各地参加演出,不仅让傈僳族民族文化得以传播,也让村里的老百姓依靠文艺演出增加了收入,让村里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文化改革的成果。

(“期奔”演奏)

(“期奔”的琴箱,被制作成各种式样,这位老师手种的“期奔”是圆形的琴箱。)

“我们的艺术团仅四声部合唱团就有200人、傈僳族摆时合唱团200人、民族民间艺术团25人,民族器乐制作10人,能到处演出,大家都热情高涨。”他说。

近年来,怒江州注重价值挖掘,将非遗保护工作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活态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全力引导全州各地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民俗节庆活动和丰富旅游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村落和高A级旅游景区,使之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样板。同时,怒江州文旅局文化遗产科也进一步加强对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及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责编:尹婷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