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足迹】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2022-04-19 16:12:01 浏览:{{ hits }} 来源:云南发布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如画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村口的石碑上刻着“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一大早,村里就来了不少游客,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正忙着给游客介绍司莫拉佤族村的变迁。


“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这是记者在司莫拉佤族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一切,都要从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说起。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变化的不只是司莫拉佤族村。走进腾冲市的村村寨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问候、温暖的鼓励、深情的嘱托,已经镌刻在边疆各族儿女的脑海里,成为最温馨的记忆。


图片

张维麟 绘图





让佤村的日子越过越甜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然而,过去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多数人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村看望乡亲们,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情况。


“总书记对农村和基层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佤族村民李发顺至今记忆犹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发顺家,一一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了解居住环境。随后,总书记在院子里和李发顺一家共同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他们家的脱贫情况。


图片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同村民李发顺一家聊家常,详细询问脱贫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极大鼓舞,我要继续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提高收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因残致贫的李发顺说。2021年,李发顺家投资20万元建起农家乐,销售大米粑粑和其他特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赵家清介绍,如今村里不仅建起幸福餐厅、司莫拉大米粑粑厂等,还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村里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同时,村里组织村民开展丰富的技能培训,如民宿、茶艺、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我们要把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把致富产业巩固好,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赵家清说,村里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并在公共区域安装了智慧消防设施,司莫拉佤族文化广场、李发顺家的小院等都成了游客打卡之地。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42元。


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保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紧迫课题。两年来,保山市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落实“一平台三机制”,2021年累计消除风险9359户34887人,“双绑”覆盖率38.7%,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0万人次,全市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目前,保山市按照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1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11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幸福佤乡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大和顺”列入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名单。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牢记嘱托,继续努力、艰苦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让日子越过越甜!”面向未来,赵家清信心满怀。


图片

图为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一角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总书记走进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振兴情况;沿着和顺小巷,察看古镇风貌,了解西南丝绸古道形成发展、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传承等情况。


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表示,进一步传承好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任重道远。近年来,和顺镇及腾冲市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了和顺图书馆消防系统,同时对辖区的11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缮。


图片

和顺图书馆 郭翊  摄


和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2021年6月11日,经过提升改造后的艾思奇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纪念馆分为“艾思奇生平”“《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及历史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3个主题展厅。通过调整部分细节、新增部分内容、合理优化布展、加入智慧化技术增强互动性等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艾思奇成为哲学名家的求索之路、《大众哲学》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图片

艾思奇纪念馆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艾思奇故居管理所所长邵维波说,打造宣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艾思奇纪念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每次回忆起总书记考察和顺古镇时的情景,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图片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向游客和村民挥手致意,给大家拜年。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这两年来,我们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在古镇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普亚增介绍,和顺镇打造了水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起“能行好”哲院,开展“大众哲学大家说”主题活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和游客的欢迎。


和顺镇还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完成了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提升和政德大道建设,《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也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牢记总书记嘱托,保山市紧紧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着力培养理论宣讲骨干和打造百姓宣讲队伍,全方位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家喻户晓、入心入脑。


2021年10月,保山市印发《中共保山市委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提供了遵循。


两年来,保山市不断建强市委讲师团,建好各县(市、区)和乡镇基层百姓宣讲团。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基层百姓宣讲团191个,受众达73万余人次。


牢记总书记嘱托,保山市干部群众正以更昂扬的精神、更务实的作风、更雄劲的步伐,真抓实干,感恩奋进,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图片

资料图



足迹深切关怀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在和顺古镇,了解西南丝绸之路古道形成发展、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传承等情况。


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习近平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在村民李发顺家,习近平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在和顺古镇艾思奇纪念馆,习近平指出,艾思奇同志是党的优秀理论家和杰出理论工作者,他倡导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相结合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现场回访

司莫拉佤族村:幸福村寨 美好生活

2020年1月19日,是腾冲市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最难忘的日子。那天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三家村考察,赵家清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总书记,并逐一报告了这些年佤寨发生的巨大变化。


“总书记下车后和我们一一握手,还亲切地询问了我们佤族服饰的制作情况。”赵家清回忆,那天,大家站在观景台上,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村里、乡里、市里的基本情况,总书记不时跟大家交流,气氛十分融洽。


“总书记听完介绍后,我请他到寨子里走走看看。”赵家清回忆,走在进寨的道路上,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村里软硬件建设的基本情况。


图片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小卖部了解年货供应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不仅展示着佤族的生产生活用具,还讲述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当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陈列馆,在一件件实物前驻足观看,“总书记看得很仔细,称赞我们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每次走进陈列馆给大家介绍时,赵家清自豪感油然而生。


走出陈列馆,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了村口的小卖部,了解年货准备情况,还祝福老板生意兴隆。


走在干净整洁的巷道上,赵家清向总书记报告了村里的“巷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总书记听完后连连点赞。当天,村里正在准备迎新春,佤族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欢快地跳着佤族舞蹈。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广场上,村民们热烈鼓掌,纷纷向总书记问好,总书记向大家挥手示意。按照当地风俗,习近平总书记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习近平给大家拜年,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总书记走出村口。


今年3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司莫拉佤族村。午后的阳光洒在司莫拉佤族村的寨门上,佤寨掩映在绿荫中,“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几个大字镌刻在村口的石碑上,十分醒目。


图片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村里先后建起了幸福餐厅、幸福烤吧、幸福树公园、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司莫拉大米粑粑厂、智慧消防等配套设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到司莫拉打卡。”走在司莫拉佤族村的巷道上,赵家清向记者介绍着司莫拉佤族村的变化。


如今,司莫拉佤族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档升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干部群众精神更加饱满,产业业态更加丰富充盈。


“我们紧紧围绕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加快司莫拉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建设,打造集乡村生态农业观光体验、民族风情体验、‘司莫拉经验’示范学习及研学体验等为一体的AAAA级乡村特色小镇和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示范区。”赵家清信心满满。


图片

司莫拉晨景 赵普凡 摄

两年来,在对原有村庄面貌全面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基础上,司莫拉完成了寨门、寨内栅栏改造、寨内绿化、幸福树公园、幸福小巷、紫藤长廊等工程建设。“我们在司莫拉农耕文化观光区核心位置打造云谷公园,建成25座水车集群,随季节交替种植万寿菊、油菜花、百香果,让村庄增色、田园增美、农民增收。”赵家清说。


此外,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司莫拉还重点打造了“总书记足迹”学习体验路线,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生动展示“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和“情满司莫拉”的红色故事。


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242元。2021年12月,司莫拉佤族村成功被评选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图片

郭康 摄


和顺古镇:传承保护好优秀文化

阳春三月,腾冲和顺古镇春意浓浓。在和顺图书馆、和顺小巷、艾思奇故居内,游客们专注地聆听讲解、观看介绍。厚重的历史、如画的美景,让这个小镇闻名于世。


两年来,和顺镇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古镇保护、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真抓实干、笃定前行。


图片

和顺古镇  刘正凡摄


“我作为时任和顺镇镇长,有幸参与陪同总书记考察和顺全过程,内心很激动。”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过程中关注文物保护,关心侨胞生活状况,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游客、群众亲切互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了胸怀天下、以民为本的领袖风范和为民情怀,鼓舞人心、令人感佩。


“总书记对艾思奇同志的评价和对践行初心使命的要求,为我们凝聚力量、努力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普亚增告诉记者,作为和顺镇的干部,更要对和顺的历史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始终聚力古镇保护、聚心对缅交流、聚焦乡村振兴,做魅力古镇的守护者、对外交流的沟通者、小康路上的奋斗者。


图片

资料图


和顺是古代川、滇、缅、印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有崇文尚教、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已有90多年历史的和顺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习近平总书记在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时走进这里,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


“我跟总书记热情地打招呼,他微笑着向我点点头。”正在办理图书借阅的工作人员胡金莲回忆,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图书馆那天,正在值班的她近距离见到了总书记。


全程给习近平总书记当讲解员的和顺图书馆原馆长寸茂鸿回忆:“总书记仔细地参观了和顺图书馆、艾思奇故居,要求大家一定要传承保护好传统文化。”


“我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文昌宫、土主庙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在图书馆实施了消防系统预警工程。”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介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振兴文化教育情况,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鼓舞,图书馆将继续扩充数据库储藏量,让历史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得以流传,更好地实现全民共享。


两年来,和顺图书馆不断丰富活动形式,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培训、开办讲座等多种方式传播和顺历史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联合腾冲市委党校正在编撰《艾思奇的哲学人生》学习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思奇对哲学所做的历史贡献。”艾思奇故居管理所讲解员杨新乐表示,两年来,她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宣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观学生,创新宣讲方式,实施分类宣讲,真正做到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屹立于纪念馆外的艾思奇塑


艾思奇故居得到了不断修缮。“去年故居进行了重新布展,今年将实施故居正房的抢救性保护工程。”艾思奇故居管理所所长邵维波说。


“我们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全领域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古镇旅游环境。”普亚增说,两年来,和顺镇实施了综合市场和古镇风貌整治,提升了和顺古镇内涵,让古镇焕发新的活力。


和顺镇已先后建设了“能行好”哲院、政德大道、游客中心等智慧和顺设施,提升了家风文化长廊,编印了《和顺镇志》《和顺镇乡风文明读本》,重新复刊创刊于1936年的《和顺乡》乡刊。


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是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基础。“和顺是一个充满各种生活哲学、处世哲理的多元文化融合之地,总书记来了后,我们立足于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开展‘大众哲学大家说’主题活动,逐渐形成大家学哲学、说哲学、用哲学的浓厚氛围。”普亚增表示,目前,和顺镇正着力打造大众哲学之乡,在群众中普遍开展“大众哲学大家说”主题活动,真正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

和顺图书馆 张维麟 绘图

亲历者访谈

“希望习爷爷再来我们村看看”

“在这张照片里,走在习爷爷左手边的就是我,那一刻真的太开心了!”每次看到佤族小朋友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走出司莫拉村的这张照片,赵晓羽就一脸兴奋、激动不已。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时,赵晓羽和同伴们正在村里的广场上欢快地跳着佤族舞蹈。“习爷爷走到广场时,我们一边热烈鼓掌一边问好。”今年15岁的赵晓羽回忆,习爷爷在广场给大家拜年,祝乡亲们生活越来越幸福。


两年来,司莫拉佤族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佤族群众的生活更加红火了。同样变化的还有赵晓羽,在家里,她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争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在学校,她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习爷爷的期望。”赵晓羽激动地说,“希望习爷爷能再来我们村看看,这里每天都发生着新变化。”


如今,正在腾冲市清水中学上初二的赵晓羽有了新的目标。“将来我想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一份光荣的职业,我要把习爷爷考察司莫拉佤族村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日子越过越红火

每天一大早,李发顺和妻子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制作大米粑粑做准备,等游客来了就能让他们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大米粑粑。


“请总书记放心,我家的大米粑粑越来越好卖,家里也盖起了新房子。”李发顺底气十足,“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时间回到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民李发顺家,了解他家的生活情况,坐在院子里和大家共话脱贫攻坚,畅想幸福生活。


“见我腿脚不方便,总书记叮嘱慢一点,跟我和家人一一握手后,走进了我家院子里。”李发顺回忆,“做梦都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家,特别激动、特别振奋。”


李发顺家堂屋最显眼处,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发顺一家亲切交谈的照片,电视里正播放着《情满司莫拉》纪录片。整个小院温馨和谐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到来时,李发顺曾介绍:自家有6口人,一家人靠在家养猪、种植、回收废品生活,妻子在外打工补贴家用,2019年家庭收入4万元。“现在我要向总书记报告,我家靠制作大米粑粑、种植、经营农家乐,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元。现在,女儿正在北方民族大学读研究生,儿子高中毕业入伍参军了。”李发顺说,如今,村庄更漂亮了,游客更多了,群众生活更好了,佤族村更加幸福。


图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240多万保山儿女感恩奋进

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保山答卷”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春分时节,走进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布朗族特色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寨展现在眼前。


2015年,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33.04%和30.50%。截至2020年,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各级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布朗族群众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过去5年,保山市39.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7.2万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681元增加到2021年的12940元,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保山市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脱贫群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市2965个新型经营主体同9万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125家龙头企业与223个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关系,3.75万户脱贫户融入“双绑”链条。同时,找准全市2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短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将736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的搬迁户纳入常态化监测,实施产业项目184个,建成养殖小区92个,建立基层党组织126个,成立社区管理机构183个,开展技能培训42699人次,实现就业35947人。


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保山大地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片

保龙高速公路怒江大桥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已成立40多年,这里的3000多名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介绍,40多年来,归侨、侨眷从留不住到不想走,从住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楼,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社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华丽篇章。


近年来,保山市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融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保山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展板、长廊5300多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9个、主题广场8个、主题街道30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


保山市充分挖掘各族人民守土固边、抵御外侵、保家卫国、携手致富的生动故事,建成“爱国戍边”现场教学示范带,厚植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的广泛共识。


目前,全市成功创建500多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单位、10万余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龙陵县和19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两个基地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保山学院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下一步,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在已建成264个示范点的基础上,每年再建40个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图片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





绿色成为发展最美底色



2018年,保山市、腾冲市分别获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19年,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昌宁县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1年,腾冲市成为全省唯一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分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经验的县市,昌宁县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示范案例……


近年来,绿色已成为保山市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从保山青华海到腾冲北海湿地,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施甸县善洲林场……良好的生态是保山市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出台《保山市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613种(含亚种),其中特有植物382种,是中国特有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内分布着10种灵长类动物,是我国灵长类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科植物——大树杜鹃。


而今迈步从头越。保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全面小康成果更实、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记者手记

笑脸是最美的风景


3月下旬,记者深入保山市乡村采访,感受这片热土的变化。在10天的采访中,许多笑脸让记者印象深刻。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笑了,曾经因残致贫,脱贫后在家开起了餐馆,销售大米粑粑,年收入超过10万元。隆阳区芒宽乡吾来村楼子田彝族村村民欧文科笑了,大家族里有5个民族70口人,家家住进了小洋楼,日子和和美美。龙陵县象达镇朝阳社区一组村民黄子楼笑了,种植石斛每年收入达80万元……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保山市千方百计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的生动注脚。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基层党员干部精气神十足、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访,不少基层干部道出心声:“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群众的笑脸。”


最美的画面,是百姓灿烂的笑脸;最好的成绩单,是群众的点赞。唯有以百姓之心为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了,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才能看到百姓脸上的笑,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责编:姬杨】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