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施,人们冬天为取暖想出了很多办法,咱们一起看看吧。
火炕。春秋时就有了。有年冬天,宋元公要为先王守丧,按照规矩不得“衣狐裘,坐熊席”。当时,宋国有个叫柳的宦官,为巴结宋元公,预先用炭火将席位烤暖,待元公将至再将炭火去掉,此为火炕之雏形。辽金之际,火炕技术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人们以土做炕床,一面联墙,一边有火门,炕内中空如盆。天冷时,开火门点火借以取暖。
火墙。人们把房屋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尽头有气孔能排出烟气,添火的炭口在房屋廊檐下,炭火烧起来后,热量可以顺着夹墙传递到整个房屋,这种夹墙就叫“火墙”。
地暖。明清定都北京后,建筑师们根据火炕原理,发明了火地取暖法,即在紫禁城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或在炕床下砌火道,然后在殿外廊下灶口处烧炭,由此产生的热气通过火道传到室内地面,从而实现地暖功效。
火盆。皇帝冬季上殿,举行殿试、宴会等大型活动,就用烧火盆取暖。为了防止火灾,炭盆外有制作精美的透气笼罩,时人称之为“熏笼”。
手炉。是古人冬天用来暖手用的小炉。它的起源,一说隋炀帝南巡到江苏,天气寒冷,当地县官让铜匠做了一只小铜炉,内置火炭,献给炀帝,炀帝称之为“手炉”。到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北宋年间,手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电视剧《甄嬛传》中,就有娘娘们捧手炉取暖的镜头。
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诗句“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即指此种暖具。
暖椅。是清代文人李渔发明的。《闲情偶寄》中记载了他设计的暖椅,即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坐在这样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当然,也有人用最“自然”的徒步取暖。比如,明代文人张岱,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过得很惨,冬天为抵挡严寒,他时常在夜里绕城徒步十余里,来抵挡难以忍受的严寒,想来很让人感慨……(孟祥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