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文:用执着书写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人生

2021-12-07 10:07:11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和倩 余文生 胡燕芳

剧情巧妙幽默接地气,人物个性鲜明,如何把《幸福马上来》这样一部轻松诙谐的电影译制配音好,是李周文最近一直在思考琢磨的事。

李周文是怒江传媒中心广播影视民族语译制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译制中心)的一名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者。李周文1990年到怒江州民族语影片译制室工作,至今,机构几经演变,变的是单位名称和工作地点,不变的是李周文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的热爱。“以前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好多老百姓不会听、不会讲汉话,我们全力服务群众,倾情译制影片,让他们看得到、看得懂电影;长期在这个岗位上,增添了文化自信的底气,现在想着不仅要服务群众,还要更好地传承保护我们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谈起民族语译制工作,李周文激情满怀。

作为一个专业的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机构,译制中心担负着我州民族语影视译制的重任,除了译制傈僳语以外,还承担着独龙族、普米族、怒族、白族等民族的节目译制任务,并负责管理全州农村公益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多年来,李周文一直从事傈僳语电影译制、电影剧本翻译和配音工作。

翻译与配音是译制工作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译制一部作品的第一步是将台本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电影台本时,翻译后的台词要力求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日常用语习惯,同时用语要讲求标准规范。

回忆起初入职电影配音时的费时费力,到现在的省时省事,李周文有颇多感慨:“我刚参加工作时,是用胶片涂磁录音,设备也比较落后,因为中间不能中断,配音的时候就需要把所有台词和画面记在脑子里,一次性录完,但凡出现一点小差错就要全部从头重录,2009年开始数字录音后方便了很多。”

尽管录音设备有了很大改进,但译制中心现在仅有专业配音人员7名,经常需要向其他科室“借人”。在一部电影中,一位配音演员需要同时为几个不同的角色配音,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

自2012年以来,译制中心平均每年最少要译制电影故事片12部、电影科教片12部,平均半个月就要完成一部,工作强度大,但李周文以满腔热爱与敬业精神一直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配音时,为了让讲少数民族语的影视剧人物充满感情,李周文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融入角色,才能配好音,才能打动观众。”李周文说,电影配音也是一种创作,不仅要记好台词,更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剧情的发展,才能使配音有血有肉。

从业三十多年,李周文一直保持着对电影译制事业的热情,认真负责完成好每一项工作任务,他翻译、参与导演、配音的作品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少数民族语电影科教片奖、电影类全国少数民族语译制片二等奖、2020年度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声音制作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优秀少数民族语电影评优奖“艺术二等奖”、云南省“优秀译制片科教片奖”一等奖等,他个人也被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授予个人二等奖,被评为怒江州委、州政府十大“名家”之一。

在荣誉面前,李周文没有歇一歇的想法,他说,今后,他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带好年轻人,不断学习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更好地翻译译制出优秀的少数民族语影片,继续为边疆农村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为怒江乡村振兴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怒江传媒中心记者:和倩 余文生 胡燕芳

责任编辑:彭四福

审核:和彩云

终审:陈洁


【责编:姬杨】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