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共谱民族团结进步曲

2021-05-18 10:39:26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何飞杨

各民族共唱团结歌、共跳民族舞。 通讯员 郭子雄 摄

怒江州是一个傈僳族、白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等20多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 族 人 口 占 全 州 总 人 口 的93.96%。“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坚持脱贫攻坚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同步开展,深入开展“四级联创”和“十进”示范创建,实现“双融合、双推进、双达标”,奋力绘就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华章,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呈现出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

傈僳族大嫂出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下普米族大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东西;汉族大哥送小孩上学时,顺便把隔壁家上小学的白族小姑娘一起送到学校……近日,在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来自全州各地的搬迁群众在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

他们虽是邻里,却相亲相爱似一家人,这是我州各族群众珍视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

民族团结携手迈向幸福和谐

春日的怒江,繁花盛开,游人如织。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各族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奋斗的和谐画面。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共同携手,成就了今天和谐幸福美丽的新怒江。“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当民族团结模范”已成为怒江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为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扎实推进我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十三五”期间,我州先后修订完善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和 9 个单行条例,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自治条例,高位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出台一系列具有“首创精神”的制度和机制,成立由各级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大力推行各级各部门党政“一把手”月度任务清单措施。

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创建工作情况汇报,构建起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创建工作格局。“十三五”期间,怒江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建成 4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7个示范乡(镇)、118个示范村(特色村寨)、4个示范社区,2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名模范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4个模范集体和8名模范个人受到省政府表彰,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8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凝心聚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泸水市叶子花社区,傈僳族、白族等搬迁群众手牵手,唱着民族歌,跳起民族舞,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在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怒江州委、州政府把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加大“精准滴灌”式宣传教育力度,编印创建工作文件汇编和应知应会100题学习资料,把每年8月定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编印发放宣传折页、海报等;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多渠道、全方位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好民族团结之歌,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进军(警)营、进口岸(边检)、进医院、进家庭“十进”活动,掀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的热潮;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有效拓展感恩教育的渠道和载体;注重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使红色基因永葆活力、彰显影响力、传播正能量,成为激励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加快发展增强群众幸福感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实现怒江各族群众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委、州政府不忘初心、牢记嘱托,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立体推进“十大工程”,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国家和省级部门倾斜支持怒江,珠海市、中交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等情倾怒江、心系怒江,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惠民工程持续推进,全力支持和帮扶我州各族群众跨越发展,让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的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奔小康。

乘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怒江州10万贫困群众搬进了全州67个安置点,住上了电梯房,比起老家的环境,社区里的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交通、医疗、教育等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家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州党员干部尽锐出战,有扎根社区的“暖心团”,为搬迁群众提供包括居家服务、法律宣传、社会保障、就业就医等服务;有从机关来的“背包工作队”上山驻村,动员群众搬迁,不夺取脱贫攻坚战最后胜利决不撤退;有不讲条件、不怕困难的“巾帼背包队”,深入高山峡谷中的村寨,用自身的亲和力宣传政策……自 2016 年以来,全州有8000多名扶贫工作队员驻村入户,2 万余名干部结对帮扶,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

目前,全州建成了 67 个集中安置点、43个就业创业服务点、50个扶贫车间,配套了学校、卫生室、村史馆、文化活动场所、农贸市场、超市等,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就医就学;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扶贫车间等措施,实现了搬迁家庭户均 1.85 人就业;绿色香料产业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支撑,香料植物种植面积达144万亩,其中,草果种植面积达111万亩;组织化推进特色种养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覆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5 年的 2549 元提升到 2019 年的 7165 元。全州2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249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信心、自豪感不断提升。

一排排新建的安居房拔地而起,圆了搬迁群众的“安居梦”;一条条通畅的硬化道路连接内外;一座座设施完善的校园内书声琅琅,孩子们绽放笑颜;田间地头,各族群众携手共进,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从乡村到城镇,民族歌儿唱起来,民族舞儿跳起来,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如今,一幅幅和谐画卷正在怒江大峡谷徐徐展开,见证着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程。

怒江传媒中心记者:何飞杨

责任编辑:李畅

审核:熊羽

终审:熊长旺

【责编:杨晓明】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