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答卷】怒江“十大巨变”之四: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2021-03-01 16:05:09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刘江

1以前不通公路,只能靠马帮运输物资.jpg

几年前,怒江州内没有一寸高速路,“溜索过江,人背马驮”是怒江交通落后的真实写照;农村电力设施落后,供电保障能力弱,用电质量不高;群众普遍居住在“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的简陋房屋里,室内没有像样的家具。

1614578558(1).jpg

而如今,一处处崭新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楼房林立,和峡谷美景融为一体 。2019年12月30日通车的怒江美丽公路,蜿蜒于怒江大峡谷中,无数风光在怒江两岸铺展,这是怒江人民的幸福路、发展路、小康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过去,广大农村群众住房不达标,是如期脱贫、全面小康的“拦路虎”之一。

立足实际,采取超常办法推动怒江脱贫,一场由国家力量推动的伟大脱贫攻坚决战在怒江打响,怒江各族人民摆脱千年贫困,直奔全面小康,“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机遇降临。在全面摸清怒江“贫困家底”的基础上,怒江州委、州政府拿出巨大政治魄力,提出实施10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开展了近17万人口的农村危房改造项目。

过去图片1.jpg

曾经,怒江绝大多数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峡谷缝隙之中,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挪穷窝、断穷根、弃穷境、换穷貌,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然而,让贫困群众从世代生活的高山搬迁下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群众故土难离、旧居难舍,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重重,不敢搬、不愿搬、不会搬等情况突出。

贵生子老家在碧罗雪山东麓的泸水市古登乡马垮底村抗各王底小组,海拔1600多米,全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玉米、洋芋和零星养殖。

   贵生子不是没想过搬迁,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喂不饱一家人肚子的艰难他早就过怕了,可一想到离开住惯了的山坡,他犹豫了:自己年近花甲,又不懂汉语,到了那里怎么办?一家6口,住处是没问题了,可吃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么高的楼,怎么上去?......顾虑重重的他,最终狠下心来:不搬!

和贵生子一样,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但出于这样那样顾虑而选择不搬迁的,截至2020年2月20日,马垮底村尚有82户。

1614578844(1).jpg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多次到群众家里动搬迁员,还带领大家实地观摩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当看到安置点有宽敞明亮的房屋,还有幼儿园、扶贫车间、关爱中心和超市,像城市里的小区一样,群众开始心动了。

怒江“十大巨变”之四3.jpg

“搬过去以后,你的孙子就可以在安置点上幼儿园了。”得知贵生子有两个小孙子,去之前,工作队员段世平买了小零食作为“见面礼”,与贵生子一家围坐在火塘边拉家常。火塘边两个夜晚的交心,让段世平成了贵生子值得信赖的朋友。2020年2月22日下午,当初断言“把我小组长的帽子拿掉也坚决不搬”的贵生子,在大家的见证下摁下了同意搬迁的红手印,

怒江“十大巨变”之四9.png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委、州政府始终本着“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根据怒江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地貌特征,按照靠近县城、靠近中心集镇、靠近边境乡镇等“三靠近”安置思路,全州共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67个,10万群众搬出大山、迁入城镇。

怒江“十大巨变”之四4.png

在推进易地搬迁的同时,怒江州始终把解决住房安全作为撕掉怒江深度贫困最直接的“标签”来攻克,坚持农村贫困群众“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和“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标准,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4年以来,先后实施了5.7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近17万贫困群众解决了住危房问题。

怒江“十大巨变”之四10.jpg

理想照进现实,梦想终究成真。脱贫攻坚实现了怒江州城乡结构的重构、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结构的重塑,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3%提高至目前的48%,诠释着“怒江每天都在进步、每时都在变化”的历史巨变。

怒江传媒中心记者: 刘江

责任编辑:程玉莲

审核:祝林华

终审:熊长旺

【责编:姬政婷】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