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上荣光丨怒江州7名先进个人、6个先进集体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会上受表彰

2021-02-24 14:55:16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先进集体


1.中国共产党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委员会


牢记殷切嘱托  决胜深度贫困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怒江州委坚决扛实政治责任,如期完成了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49个贫困村退出、4个贫困县市摘帽任务,实现了从区域性整体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如今的怒江,实现了从封闭贫困到幸福美丽的历史巨变,党在边疆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边疆各族儿女发自内心地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怒江各族群众, 多次对怒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州委始终提高政治站位,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感恩奋进,统筹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社会各界等帮扶力量,一族一策、一族一帮,对“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施整族帮扶。2018年底,独龙族在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率先实现整族脱贫,2020年,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等也实现了整族脱贫。

五级书记亲自抓,党员干部齐上阵。省委书记阮成发,每月听取一次书面汇报、每季一次现场办公;州委书记以身作则带头垂范,用2/3以上精力和时间抓扶贫;县委书记一线指挥作战、乡村党组织全员参战。选派29名县市委常委担任乡镇第一书记、29名处级干部担任乡镇扶贫工作队大队长,255名科级以上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每年从州县机关抽调1/3干部驻村抓落实,最多时达到干部总数52%。。

10万群众搬迁,最大难点变成最大亮点。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战役来抓,采取“背包工作队”攻坚等举措,推动全州1/4农业人口、1/3贫困人口搬出大山,迁入城镇。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扶贫车间等措施,实现搬迁家庭户均1.85人稳定就业,组建66个“扶贫暖心团”,帮助搬迁群众从“挪出穷窝”到“安居乐业”的转变。全州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33%提高至48%。

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成百万亩全国草果核心产区,覆盖16.5万群众稳定受益。组织化推进特色种养业,实现产业100%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实施生态扶贫,3.1万名贫困群众当上了生态护林员。抓实旅游业,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5万余人。

志智双扶,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在云南省率先探索“官告民”控辍保学“流动法庭”,近2000名失辍学孩子重返校园,斩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推进“乡村能人”培养和“脱贫能手”竞赛,实施“巾帼脱贫行动”“巧媳妇”工程。全覆盖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5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3.72万人次,创收74.46亿元,扶贫对象变战贫力量,实现了物质精神“双脱贫”。


2.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攻克“上甘岭”的扶贫铁军

怒江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在脱贫攻坚战中淬炼出一支张口能说、提笔能写、现场能干、善打硬战的扶贫铁军,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用自己“脱皮”换来群众“脱贫”。

抓统筹,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部。一是定好政策。制定“下沉作战、全面总攻”“背包上山、牵手进城”等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二是做好服务。组织召开会议百余次,撰写各类重要文稿上百篇,统筹服务水平居全州前列。三是创好做法。牵头组织背包工作队,护路员全国首创,生态扶贫列为全国样板,独龙族率先脱贫为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树立了标杆。四是选好队伍。选派“实战队”补充到村,选派处级干部担任乡镇“大队长”,推行县市常委担任乡镇党委第一书记。

抓本职,当好脱贫攻坚的排头兵。核心业务水平名列全州前茅。一是动态管理有做法,严格识别标准程序,做到卡内一个不错,卡外一个不漏。数据比对“人盯人”,数据修改“事对标”,数据质量上台阶。二是项目管理有方法,总结推广“423”建库法,做到项目精准化、程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调整合理化,及时推动落地生效,省级批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项目投资完成率107.05%。三是精准退出有质量,严把退出标准关、程序关、核实关、质量关、考核关,做到户户过硬,村村达标。四是问题整改有实效,按照一个方案、一批清单、一班人马、一份报告、一套台帐“五个一”要求,搭建“建账、交账、转账、查账、清账”全链条整改机制,问题全部清仓见底,清零销账。

抓好培训,当好脱贫攻坚政策指导员。一是编政策。用双语编写系列简明政策读本“一本通”口袋书,实现政策“一口清”;二是重实操,组织培训干部2万多人次。三强指导。扎实开展一线工作法,坚持点对点、面对面现场指导;独创工作“心法”15篇,帮助基层人员解疑释惑。

抓作风,当好追求卓越的最美扶贫人。一是把多岗事当一岗事。一岗多责,不让任何一件工作在我这里耽误,不让任何一件小事在我手上失误,做一名有“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怒江干部。二是把怒江事当自己事。3名外地来的同志,把自己当作怒江人,把怒江事当作自己事,与怒江干部一起拼一起干。三是把单位事当作家里事。放弃自己事,做好公家事,5位同志推迟婚礼,有的同志眼角膜受损仍坚持工作,有的妻子临盆才赶到医院,有的生孩子前两天仍在单位上班,有的退休不褪色仍坚持驻村,有的多次主动请缨驻村。四是把下班事当作上班事。“5+2、白+黑”成为常态,扶贫办的灯始终是州级行政中心亮得最多和最晚的。


3.泸水市格力小学


学校位于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的怒江大峡谷之中,是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的配套设施。学校于2018年9月3日正式开学。学校将完全满足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点及周边各村对幼儿园及小学的教育需求。

学校建成之前学生上学要奔波几十公里崎岖的山路后再转到十几公里外的镇中心完小,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学校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变了孩子们上学难得问题,让孩子们的上学路变得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优质教育。因学校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中,学校吸引了很多有孩子的贫困搬迁户首先纷纷响应搬迁政策不动员就搬到了安置点。且为了搬迁的群众能脱贫致富,安心创业和外出务工,学校想方设法创设条件为广大群众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有标杆式的硬件设施,报告厅、200米跑道运动场、足球场等一应俱全,还有先进的软件支持。珠海每年派出骨干支教教师和专业足球教练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线上教育”等模式培养老师,以便更好的接过大家手中的接力棒,突显东西部教育帮扶的意义。

为了“尊重个性,培养全面,发挥特长”设立了24个社团,学生都能从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球类等活动中得到训练,学校还成立了怒江州第一支有专业足球教练执教的足球队,第一支广播站,第一支童声合唱团,英语俱乐部.....

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模式将脱贫攻坚政策,卫生习惯,文明礼仪,亲子阅读等知识通过孩子影响家庭和社会,努力践行“教会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学校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教育扶贫探出了新路子,使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断的提升,得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的一致好评。学校为当地的脱贫攻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全国多地的扶贫开发小组,党政干部,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格力小学指导工作,2020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亲临格力小学指导工作。广东、云南两地省委书记,省长等各级干部都先后几次到格力小学指导工作,国内外新闻媒体也纷纷到格力小学报道相关的脱贫攻坚工作。如凤凰卫视吴小莉携《问答神州》栏目“脱贫攻坚”特别系列《莉行“三区三州”》摄制组走进怒江,随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走进格力小学及格力幼儿园,用镜头实地记录珠海对口怒江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新华社以“从0到1,怒江大峡谷的娃娃有了标准足球场”为题,对格力小学的每周五小队比赛日进行报道。CCTV-5体育频道在6月24日播出[国内足球]从0到1,怒江大峡谷的娃娃有了标准足球场。

2020年10月11日,由云南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脱贫攻坚系列特别节目《幸福像花儿一样——幸福秀》,报道维拉坝格力小学的旧址与新貌,展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后,开阔美丽的格力小学校园内,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的画面。2020年11月2日,云南都市频道《封面》栏目报道了珠海支教老师的故事。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中外记者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与主题采访云南行活动。9日,中外记者来到泸水市格力小学实地采访教育扶贫情况。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题播出《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Remote mountain school gets helping hand from advanced coastal city》;CGTN记者团微博发布《易地扶贫搬迁点的足球教育》的报道;南方日报以《粤滇扶贫作/山谷天籁!听!怒江边上的童声大合唱》报道学校合唱团;云南网播出《“阅读存折”筑“黄金屋”》。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等都为格力小学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为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教育扶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并辐射到周边,模范的遵纪守法,使学校成为怒江基础教育的一张名片。  


4.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兰坪是全国唯一的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地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高达39.29%,是云南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硬骨头”。只有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才能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十三五”期间,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10524户39927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总人口10.37万人的38.5%,打好这场“上甘岭”战役,决定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兰坪县发展和改革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机制体制创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履行易地扶贫搬迁行业扶贫部门责任,攻坚克难,完成了近4万贫困群众进城入镇安置工作,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目标。

一是创新项目建设“新模式”。在全省率先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引入实力雄厚的云南省建投集团参与项目建设任务,确保搬迁群众如期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暖心房”。“十三五”期间完成安置住房建设面积91.92万平方米,同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幼儿园7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卫生室6所、文化活动场所21个、爱心食堂7个、村史馆4个、公共卫生厕所22个,完成总投资41亿元。

二是创新群众工作“新路径”。为动员贫困群众搬迁入住,兰坪县成立了由县处级领导任组长,熟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农村工作经验丰富、懂少数民族语言的县乡村组四级干部职工组成的“背包工作队”。采取背包上山、吃住在村的工作模式,通过群众会、火塘会、入户动员、农民讲习所宣传等方式,给贫困群众细算搬迁经济账、生产账、民生账、生活账、未来帐,牵手群众走出“大山”,搬入新家园,2020年3月底全县4万多搬迁群众全面实现了搬迁入住。

三是抓实后续产业就业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定、持续增收。通过推进宅基地复垦复绿,流转盘活迁出区土地、林地、宅基地等“三块地”,在安置区周边建设产业基地等措施,实现了建档立卡搬迁户户均有1项产业覆盖。目前,建成投入使用扶贫车间19个,带动就业882人;成立了8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吸纳了682个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采用竞租方式盘活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商铺资源,年均收租650万元;在200人以上的安置点成立了15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建立健全了劳动力数据库,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积极引导有外出务工意愿的人员到省内外务工;鼓励支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目前,全县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劳动力22313人中已稳定就业20632人(安置公益性岗位7449人,组织转移就业和就近务工13183人),就业率92%。

四是顺利完成脱贫目标。截至10月底,我县“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人口39927人“两不愁三保障”都已达标,并全部在全国扶贫信息系统标识脱贫,搬迁人口脱贫率100%。

五是创新社区治理“新格局”。建立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党委(党工委)+党总支(居民委员会)+党支部(片区或小区)+党小组(楼栋)+党员中心户(单元)”双线五级网格化社区治理机制,把党小组建立在楼栋上,发挥党员中心户的神经末梢作用,解决搬迁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组建社区“暖心工作队”,从教育、就医、就业、居家服务、疫情防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精神文化、党建方面开展“九项暖心行动”,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搬迁群众在新家园尽快融入新生活,过上好日子,实现“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目标。


5.珠海市对口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扶贫协作工作组


“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2016年9月,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珠海市对口帮扶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随即,《珠海市对口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实施意见》《珠海市对口怒江州扶贫协议工作计划(2016—2019)》等文件迅速出台,明确珠海将实施区县结对,加强帮扶协作实践探索。

      为此,一大批帮扶干部跨越千里,把怒江当作第二故乡,真情奉献,开展医疗卫生、劳动力转移就业和教育帮扶等工作,以东部之优补西部之短,以先发优势促后发效应,谱写了一曲感人的扶贫之歌。

      怒江州98%以上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也被称为脱贫攻坚决战中的“上甘岭”。怒江州是“直过民族”的集聚地,这些“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段时间里,群众发展条件落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离不开有力的资金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珠海已累计投入10.36亿元支持怒江州脱贫攻坚,怒江四个县(市)全部脱贫摘帽,县均投入资金位居全国前列,多项帮扶工作取得新突破:自2016年对口帮扶怒江州以来,广东省珠海市将帮助怒江州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重点,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援建了6个易迁安置点,这些配套完善的新社区为深山居民打开了融入现代生活的一扇窗。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解决当地人民的居住问题后,珠海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当地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截至2019年,共转移怒江劳动力就业10020人,其中,转移到珠海就业累计达到6722人,涉及建档立卡3938人,稳岗率从2016年的不足20%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

      发展产业同样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位于横断山脉怒江峡谷中段的云南省福贡县生态良好、气候合适,适宜养蜂。由于养蜂方法传统落后,没有科学的养蜂管理技术,导致产量低下,无法形成规模。为推进当地种养产业调整,珠海市斗门区、高新区充分发挥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引进珠海专业养蜂企业帮扶福贡县实施养蜂项目,培育出一条特色养蜂脱贫致富路。

      “在珠海市的帮助下,这批野生石斛于去年7月开始种植,共种植了50亩40万苗,惠及54户农户。”马吉米村村委会主任罗几堆说。

截至2020年,珠海累计投入资金1.96亿元开展131个产业帮扶项目,涉及特色农业、蔬菜水果、中药材种植和中华蜂、家禽水产等养殖业,建成了农产品、民族服装制鞋和手工艺品扶贫车间,以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受益卡户6万多人。

数年来,在祖国西南的大山深处,来自珠海的扶贫干部奔忙于一个个扶贫项目,张罗着一项项致富产业,解决了一道道发展难题,连通起怒江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用苦乐自知的“辛苦指数”换来写在群众脸上的“幸福指数”。

      怒江,是全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由于教育底子薄,历年的高考中,怒江州在云南省所有地州中几乎年年垫底。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2017年4月,广东省珠海市先期在怒江州泸水一中、兰坪一中两所学校开设普通高中“珠海班”,选派一批优秀高中老师走进怒江大峡谷。

      “‘珠海班’重点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要带来先进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模式。”珠海市驻怒江扶贫工作组教育项目负责人王雨晨介绍。

      2018年高考,泸水一中“珠海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上线率达100%,录取率达96%。

      同一年,怒江州民族中学与珠海市第二中学签署协议,增设“珠海班”。这一次,“珠海班”采取混班教学,珠海老师与怒江当地老师并肩战斗。日常教学之余,珠海老师越来越深入参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科研建设、德育机制、学生社团等工作。

去年的高考,该校不少学生收到了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外交学院等高校录取通知书,创下怒江州历史最好高考成绩。

      “珠海医生来了,大家快来检查身体啊!”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镇甲生村党群活动室挤满了人,珠海市帮扶医生、丙中洛镇卫生院副院长管延萍背着医疗设备,带着镇里的医生,在给村民体检。

      “深山峡谷,缺医少药,乡亲们看病不易。得了重病,很多人只好认命,令人心痛。”管延萍希望可以帮助当地改善医疗服务、树立健康观念、建立公共卫生体系,防患于未然。

      多年来,她和同伴背着装满医疗设备、药品的背篓,攀悬崖、过峭壁、渡怒江,将散落在深山峡谷的46个村组来回走了数轮,送去了健康,播撒了大爱,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背篓医生”。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自2016年以来,珠海先后接收1453名怒江党政干部到当地培训,安排44名珠海干部、56名怒江干部开展挂职锻炼;选派126名教师到怒江支教,已培训怒江教育行政干部、骨干教师超过1000名;派出168名医疗人员到怒江支医,“背篓医生”管延萍荣获中宣部“最美支边人物”称号。


6.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


2019年,中交集团与怒江州政府共同组建中交怒江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接续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新路径、新模式。中交怒江扶贫公司以怒江扶贫开发为主,兼顾区域市场经营,通过“政府+企业”、“计划+市场”、“长期+短期”的全新精准扶贫模式,帮扶怒江升级发展,激发怒江内生动力。

公司自成立以来,充分有效发挥实体化合资平台和中交集团驻怒江扶贫办事机构双重作用,全力管控好中交集团在怒江援建类项目,实施好中交集团在怒江投资类项目,创新推广好“一县一业”消费扶贫模式。

交通扶贫方面,投入1.045亿元援建中交怒江连心桥,投入1.45亿元援建中交福贡木尼玛大桥。教育扶贫方面,投入1.48亿元援建中交兰坪新时代希望学校,投入2430万元援建架科底三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扶贫方面,配合中交集团人力资源部4次举办针对怒江籍高校毕业生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消费扶贫方面,参与电商扶贫活动,开展“一县一业”扶贫模式下的产品联制工作,帮助当地企业进行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产业扶贫方面,投入1250万元援建兰坪县城北片区、文兴村上村箐片区扶贫车间。全力推进丙中洛特色小镇、丙中洛5个民族旅游示范村和独龙江5A级景区建设,总投资约3.13亿元。出资1200万元,连续4年赞助怒江州举办中国怒江皮划艇野水漂流赛。深度参与怒江州绿色香料和文化旅游两大支柱产业,以开发式扶贫为抓手,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改善产业条件,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就近就业增收、脱贫致富。投入3.68亿元建设中交怒江绿色香料产业园,集香料科研、加工、储存为一体,稳定香料价格,维护香料种植群众利益,提高香料产品附加值,推动香料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供约7000个工作岗位;同时投入8000万元建设丙中洛伊拉米拉酒店,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文旅业态,投入部分扶贫资金,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与当地的旅游示范村合作成立农民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养殖土鸡、种植蔬菜和养殖菌类等供应本酒店使用消费,在带动当地村民创收的同时,提升酒店的有机食材供给和餐饮品牌影响力,并和合作社、致富带头人结成利益生命共同体,增加就业机会,提供约300个工作岗位,拓展产业空间,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将怒江大峡谷推向世界。

中交怒江扶贫公司助力怒江州4个深度贫困县市全部脱贫摘帽,6.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0,2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精准扶贫工作获得怒江人民和各级政府普遍赞誉,并被授予2020年怒江州脱贫攻坚奖“扶贫明星企业”荣誉称号。




先进个人


1.和晓宏


和晓宏:用生命诠释扶贫情怀

怒江哀嚎,怒山低泣。今年10月23日,一条《怒江两名扶贫干部开展工作途中失踪》的消息迅速从怒江人的微信朋友圈传到了全省、全国,揪住了所有人的心。两名失踪者都是中国电信怒江分公司职工,他们于10月22日驾车从贡山县扶贫挂钩联系点返回六库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两人连同车辆坠入滔滔怒江,人们纷纷祈祷,希望能有奇迹发生。然而,不幸的噩耗还是传来了:10月29日,失踪人员之一和晓宏同志确认因公殉职!截至11月4日下午另一名失踪者仍未找到,正在全力搜救中。

在今年中国电信云南公司举办的“电信壮丽70周年征文”比赛中,和晓宏这样写道:“我非常有幸成为一名电信人,保障通信是我们的职责,参与扶贫是国企应该担当的责任。”谁也没有想到,和晓宏最后用生命诠释了电信人的职责与担当——这位2007年10月参加工作,有8年党龄、在澜沧江畔长大的傈僳汉子,永远把生命定格在了37岁。生前,他的职务是公司里最繁忙的岗位:中国电信怒江分公司办公室(扶贫办)副主任、公司行政党支部宣传委员。由于工作出色,他曾被中国电信云南公司选聘为全省青年骨干参加天翼培养项目加速成长。

扶贫工作尽心尽责

“这样好的人怎么说不在就不在了?”贡山县茨开镇嘎拉博村委会马古当小组贫困户李向东,在得知其挂联扶贫人和晓宏因公殉职的消息后,凝望着滚滚怒江水,留下了伤心的泪水。

2018年8月,和晓宏被单位委任为公司办公室(扶贫办)副主任,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挂联户帮扶工作,还要完成全单位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他总是急挂联户之所需,当了解到挂联户积极愿意搬到安置点后,他及时联系协调有关单位和驻村工作队,为挂联户余学清争取到护林员岗位,给李向东争取到河道管理员岗位。今年中秋节,因工作原因不能亲自前往挂联点,他还委托驻村工作队员前往联系户家中代其送月饼看望慰问。

和晓宏的4户挂联帮扶贫困户都住在嘎拉博村马古当小组,这个小组地理位置偏僻,道路崎岖,属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涉及整组搬迁。一开始大部分农户都有这样那样的顾虑不愿意搬迁,和晓宏与同事们抽空进村入户反复工作,最终,他的4户联系户均已住进安置点的新房里,有望今年底全部脱贫。

办公室(扶贫办)作为中国电信怒江分公司扶贫工作牵头部门,和晓宏多次随公司领导入村调研,嘎拉博村的生产便道建设、农户产业发展等都是他心系的事情。他还心系村里贫困大学生——今年7月,家住贡山县嘎拉博村其郎当二组的鲁兰英等23名在读大学生来到村委会,将一面印有“感谢助学恩德,学成报效祖国”的锦旗和23封感谢信送到了怒江电信分公司驻村工作队队员手中。

同事们都说,这件捐资助学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和晓宏同志前前后后的统筹和协调。今年年初,和晓宏与同事们在遍访贫困户时了解到,村里在读大学生对完成学业和未来就业存在担忧和顾虑,逐户走访后发现多数大学生在为上学费用发愁。通过一系列努力后,今年7月6日,中国电信怒江分公司在帮扶联系村举行暑假返乡大学生座谈会,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并为23名在读大学生每人发放500元助学金。

公司工作从不居后

“我跟晓宏一个办公室,每天上班就看见他都提前二十分到,下班晚回家,或留下加班那是常事,有时更是到深夜。”同事克波才的家就在公司附近,但他说每天上班都能看见离公司住得较远的和晓宏总是在他之前就到了。在克波才的印象里,和晓宏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

除了统筹公司扶贫工作,和晓宏还负责了公司文秘、法律事务管理、信息报道、党支部宣传委员等工作,他是一位“多面手”,而且,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很出色。

他是一位业务能手。曾经在公司发展业务劳动竞赛中,仅一个月就发展了50多名用户,而一般情况下单个客户经理每月发展10个用户就顶天了。

他曾经在贡山分公司工作,当时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还未贯通。为保障独龙江乡通信畅通,他多次同贡山分公司通信抢险队一起,进入漫天风雪的高黎贡山深处实施线路抢修工作。

2014年11月2日傍晚,和晓宏接到“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光缆中断,独龙江乡信号全无,需要抢通”的电话指令,当时他刚刚答应3岁的女儿上街买第二天上幼儿园用的水杯。“宝贝,爸爸有紧急工作,对不起了。”“爸爸,你经常那么晚的出去工作,都不陪我,回来还脏兮兮的。”这是当晚父女俩的对话,在爸爸简明扼要的解释后,女儿似懂非懂地嘟哝着叮嘱爸爸:“早点回来,注意安全。”

“不用约定、不用强调,更不用安排,好多工作习惯都是约定俗成的。”后来,和晓宏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贡山县常年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电信光缆中断的事故,早已让电信人绷紧了神经,接到抢修任务后十分钟内在单位大门口集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晚11时,和晓宏跟11名同事赶到了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和晓宏详细记录了那次抢通过程,他说太多次的紧急抢通工作,兄弟们已配合得完美无瑕,不用使唤谁,大家各司其职,“五个人下光缆、三个人查找断点、两个人去跟工程队沟通、其余两个人背着抢修工具紧随着。”

那次抢通路上,有几个细节永远留在了和晓宏与11位兄弟的记忆里:23时30分找到第一个断点;次日凌晨02时19分,隧道里的温度为零下4度,他们开始补充食物,和晓宏主动负责分发食物和水,从这个断点跑到那个断点,当送到最后一拨人的手里时,他们发现面包僵硬得打在手里都疼;凌晨5时第四个断点找到,待所有断点全部恢复畅通,他们走出隧道才发现天亮了……这仅仅只是和晓宏同志无数次在通信助力怒江脱贫攻坚中,牢记使命、奋勇担当的一个缩影。

如今,和晓宏的女儿都已经8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因为经常与女儿聊自己的工作,上学放学路上看见有“中国电信”标识车,女儿都会和同学说她爸爸是中国电信的。聊得多了,女儿还知道了电信很专业的“熔纤、点检、套餐、安全生产大检查”等工作俗语。懂事的女儿还在作文上写道:“电杆上的通信光缆是爸爸和他的同事编织的。”

家人朋友无限深爱

“融在血液中的坚强,刻在心底的善良。”这是和晓宏在生前一本笔记本的醒目位置上写下的一句话。诚如他所写,他是一个坚强、乐观和富有爱心的同志。

他兴趣广泛,爱好唱歌、打球等文体活动,每年公司的年会,他总会献上一曲吉他弹唱,为大家带来快乐。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今年10月3日晚,同事杨铄不慎被开水烫伤,情急之下,打电话给和晓宏求助。和晓宏二话不说开车把杨铄送到医院,得到及时救治。

在家,他是暖心的丈夫。今年10月14日是和晓宏的爱人赵红梅的生日,因为要出差,和晓宏便早早起来给爱人煮了一碗“长寿”面。“真没有想过,这是他陪我度过的最后一个生日,为我做的最后一顿饭。”时过10多天了,赵红梅不能接受丈夫殉职的现实。赵红梅说,晓宏不仅深爱着家人,他对他自己职业是骨子里的热爱,谁说着“中国电信”的一句不是,他都会跟谁急,哪怕对方是最好的朋友。

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他特别关注父母身体健康,在他的张罗下,每年都会带着父母去医院检查身体状况。每当父母生日时,他精心准备,为他们祝福。每逢节假日,只要赶得上,他总会带着父母和孩子外出旅游。

10月23日,州委副书记张晓鸣和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唐国华率领州扶贫办、州电信公司负责人看望和晓宏的家人时,他的老母亲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说:“既然脱贫攻坚是一场战役,那肯定要有人作出牺牲。我的儿子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作为妈妈我的心都碎了,但是因为有这样优秀的儿子我很自豪。”

在老父亲的眼里,和晓宏从小就非常优秀,读书成绩一直不错。工作以后爱岗敬业,只要不出差,每个星期六下午3点左右他就会去办公室,然后五六点钟回来带女儿,“苦就苦在白发人送黑发人,还要帮黑发人养小黑发人。”

两位老人的坚强和通情达理令去看望的领导亦十分感动。在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两位善良的老人还惦记着其他人的安危:“儿子走了,不能复生,我们都是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干部,不能给组织添更多麻烦,只是希望儿子出事点的路再修平整一些,不能再有人在那里发生意外了。”

“爸爸,我要去村里搞扶贫工作,这次单位让我带队,家里面就辛苦你们老人家了。”这是和晓宏在10月16日出门下乡前跟老父亲的一句正常道别,哪知竟成了父子俩的诀别之言。                      


2.和文宝

 

和文宝,男,怒江州兰坪县人,2012年任鹿马登乡党委副书记、乡人民政府乡长,2016年至今任鹿马登乡党委书记。两次被评为福贡县优秀共产党员;2014至2018年连续五年被评为福贡县优秀公务员;2020年10月,被授予云南省“扶贫先进工作者”;2018年12月,鹿马登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

9年来,他以“把群众当家人,把乡当家建”的信念,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为群众的脱贫发展操碎了心,费尽了力,慎始如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抓党建强队伍、攻深贫惠民生、抓经济促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推动全乡经济持续稳步发展,高质量脱贫摘帽。

(一)作为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他重视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何一项工作他都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出现急难险重的情况他总是冲锋在一线。先后整顿了4个软弱涣散党总支部,共完成党支部规范化达标建设43个,列入县级基层党建示范点5个。率先在全州打造了拉马得党员实训基地,先后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专题培训24期,覆盖1590人次,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约25万元。培养了4名村干部和22名大学生村官、志愿者进入了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队伍,培养了全省“百名好支书”1名;培养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宗教地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

(二)作为脱贫攻坚第一把手。他扑下身子、甘于吃苦,和乡村组干部一道精心谋划脱贫攻坚路子,靠前指挥、现场督战、一线攻坚,深入重点区域,在一线破解攻克贫困堡垒的难题。在全乡项目建设、住房保障、民生保障、人居环境等重点工作上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乡累计总投入约6.3亿元,实施3810户农危改和47项农村饮水工程,保障贫困群众住房和饮水安全;开挖通村、通组道路191公里,完成道路硬化149公里,大幅改善了群众出行条件;建设完成赤洒底村阿路底易地搬迁点共安置71户284人,成为了全州易地搬迁进楼安置的样板。作为乡党委班子班长,认准的事大胆决策,定下的事带头迅速抓落实,一抓到底。全乡贫困发生率由最高时的68%(其中腊马洛村贫困发生率甚至高达93.96%,位列全州最高)降至零,在国务院第三方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国家脱贫成效第三方考核等各项考核工作中得到了充分肯定。

(三)作为产业发展第一“领航人”。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个结,为切实转变百姓发展靠“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他“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每户有一个产业支撑为目标,着力打造“两茶一草”(茶叶、油茶、草果)为主其他产业为辅的产业布局,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带领全乡群众发展了8.3万亩草果、人均拥有约5亩;茶叶10200亩,户均拥有约2亩;油茶6200亩,户均拥有约1.5亩,3.6万亩核桃,人均拥有2.25亩;1.32万亩云黄连,人均拥有0.83亩,昔日的荒山成为金山银山。实施特色水果示范种植基地1个;规划建设了国家级草果苗圃繁育生产示范基地1个,推动草果产业向纵深发展。

9年攻坚,鹿马登发生历史巨变。村村寨寨新房林立、道路蜿蜒、清泉入户、瓜果飘香。“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断激发,安贫守贫的观念已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成为鹿马登人民的精神信仰。


3.和银光


和银光志自担任第一书记以来,始终心系贫困群众,积极履职尽责,用行动赢得口碑,扎实完成了各项扶贫工作任务,取得了优异成绩。

一是坚持党建促脱贫。作为第一书记,他坚持“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理念,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村基层组织、基层工作、基层阵地全覆盖,党员增强了对党总支认同感,党组织重新焕发出活力,营造了齐心协力促脱贫工作氛围。

二是重视教育帮扶。近年来,他组织发动挂联单位累计为大宗小学捐款4.1万元,为学生购置了校服、书包等学习用品。同时,协调争取各方力量,为大宗小学捐赠文具、食堂器材等价值20余万元物品。通过不懈努,大宗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

三是积极培育传统农业。大力发展本村“高山小杂粮”“红瓜子”“土鸡土猪”等传统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向村内农户购买近40余万元的农特产品,促进消费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性。

四是精心挑好致富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突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大力发展适合本村的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全覆盖,共种植花椒1319亩、丹参

164亩,云水香388亩、秦艽254宙。村集体经济养殖黄山羊项目投资223.9万元。珠海帮扶中蜂养殖150箱,投资35.65万元,将村体资金80万元入股到有实力企业,每年分红5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带动建格立卡贫困户增收。

五是拓展劳动力就业渠道。他组织成立了就业小分队开展实用技术训,积极对外联系企业,拓宽农民增收道,2020年,组织务输出878人,转移就业率76.61%。

六是夯实住房安全保障。自2019年以来,他为74户认定为危房的农户申请农危改项目,并亲自跟踪和监督项目改造情况直至改造完成;积极争取资金,推进旺咱易地扶贫搬集中安置点37户、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43户,房屋工程建设完工,群众搬迁完全入住;发动263户1006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并组织村民有序抽房和入住新房。

七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大宗村基础设施薄弱,为改变这个状况,和银光多次召开联席会,深入分析村深度贫困症结,精准发力,综合施策,逐步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累计投入资金3422.7万元,实施基础设施、生活条件改善等大小项目共计16个,涵盖交通、电力、广播电视等方面,现在群众家家户户通水泥路、自来水,昔日脏乱差的贫困小村庄,如今变成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

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使村户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855元增加到2020年的8000元以上,“两不愁,三保障”稳固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4.龙建平


龙建平,男,独龙族,1986年7月出生,201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7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怒江公路局贡山公路分局独龙江公路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牢记嘱托,守护公路。独龙江公路管理所担负全长79.138公里独龙江公路(含6.68公里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的日常养护重任。2014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干部群众回信,对独龙江公路隧道即将贯通表示祝贺,希望独龙族乡亲顺应自然规律,科学组织和安排生产生活,加快脱贫致富步伐。2019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两次回信饱含深情、字字暖心、催人奋进。他带领全所职工用“养路为业、站所为家、甘当路石、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充分诠释“只有横断的峡谷,没有中断的公路”的坚定决心,为独龙江乡经济社会发展、决战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8年,独龙江公路管理所荣获“2016年—2017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示范窗口”称号,所长龙建平荣获“2016年—2017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

战天斗地,甘当路石。独龙江公路管理所承担着这条“生命线”的管理、养护、保通任务,现有10名职工,全部为独龙族,其中党员3名、女职工4名。地处山高谷深、气候多变的高黎贡山,他们总结出独龙江公路沿线气候一年只分雨季和冬季。雨季,持续降雨,单点集中,容易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冬季,路面积雪、结冰,并伴有雪崩、倒树等灾害,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所以,雨季推塌方、保路通,冬季除积雪、去湿滑就成为他们工作的常态。

长年累月的坚守,使龙建平同志对管理所承担养护任务的沿线公路的每一处病害点、每一个险情易发生地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逐渐总结摸索出一套适用于独龙江公路的科学养护方法。现在,独龙江公路的养护方法更加科学,措施更加得当,病害处置更加精准,独龙江公路更加平坦通畅了。

助力脱贫,扶贫扶志。在全力养护保通好公路的同时,独龙江公路管理所充分发挥行业特点,积极融入到独龙江乡脱贫攻坚工作中。在日常养护中,主动为乡亲们提供就业岗位,先后选聘150名独龙江公路沿线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公路护路员”,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护技能,让他们参与到公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中,共同守护独龙江的“生命线”。这种“扶贫+扶志”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贫困户既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定收入,又能掌握一项工作技能,有力的促进了独龙江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公路养护的全面提升。

为服务独龙江乡脱贫攻坚工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独龙江公路管理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公路+产业”融合发展。草果种植,是独龙江乡的主要经济产业,每年十月初至十一月底是草果成熟的季节,大量成熟的草果通过独龙江公路运往全国各地,这两个月独龙江公路管理所持续加大值班值勤力度,全力保障道路通畅,确保草果运得出去,农户的腰包鼓得起来。


5.王世荣


20余年来,他宣传政策带动产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人口素质提升,建设美丽庭院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草果种植是巴坡村乃至独龙江乡的支柱性产业。2008年,王世荣带领全村40多位干部群众来到高德荣“老县长”探索出来的斯达草果基地学习种植技术,同时,组织村组干部和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去外地学习考察,回来后通过其现身说法提振村民种植草果的信心和决心。以点带面、一户到几户、一个村民小组到几个小组逐步推广。

2017年底巴坡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全村脱贫出列。

2020年,全村共种植草果23200亩,草果产量452吨,收入418万元;羊肚菌37.5亩,产量2916.72斤,收入114626.5元;重楼种植318亩、葛根52.53亩;养殖中华蜜蜂2000箱,年出蜂蜜1吨;猪存栏570头,独龙牛存栏460头,2020年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12692元,基本实现每户农户有1至2个脱贫增收产业的目标。

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励独龙江乡干部群众:“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王世荣牢记嘱托,抓党建促文明素质提升,通过“一周三活动”为主要抓手,持续开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系列文明、感恩活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加增强。

思想引领,激发动力,周一“ 天蓝地绿水清人美”环境卫生日。政策传万家,摒弃“等靠要”,周三“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讲习活动日。倡导文明,“精神”也要富,周五“走出火塘到广场”文体活动日。

一周三活动,犹如一根时间轴线,有力贯穿群众每周生产生活。使群众的内生动力增强、精神面貌焕新,展现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的新气象。

2019年10月,王世荣感于身边的巨大变化、感于帮扶干部的真情付出,萌生了“管理到户,教育到人”的想法。从巴坡村示范点开始,全乡范围推动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包户责任制度。一是包人居环境(疫情防控);二是包政策宣讲;三是包产业发展;四是包外出务工;五是包家风建设;六是包志智双扶;七是包意识形态;八是包法制宣传;九是包乡村旅游;十是包诉求解决。

通过党员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带头宣传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知识和自己的感受变化,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更加坚定。

2020年2月18日,因疫情防控工作突出,受到怒江州应对疫情工作领导指挥部、怒江州委组织部表扬通报全州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表现突出个人。

2020年5月,独龙江乡“5.25”自然灾情,在通讯道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带领村干部在暴雨中挨家挨户敲门动员群众到村委会紧急避险,安全转移并安置了45位巴坡小学师生及200余人群众,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20年7月1日,中共独龙江乡委员会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杨永胜


自2013年2月到称杆乡任职以来,杨永胜一直任称杆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八年来,他坚持冲锋在前,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称杆乡一步千年,他是“称杆巨变”的带路人。全乡4053户1495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75%下降到零,全乡5292户群众住进了安全稳固、整洁干净的易地搬迁房、美丽宜居房、抵边安置房、加固安居房,世代传承的木板房、叉叉房、茅草房,成为了乡村旅游的一道特色风景;全乡117.135公里的通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化,105.7公里的危险路段全部安装安防设施,一道道天堑变为了通途,人背马驮肩扛的出行方式,成为了镌刻史册的画面;全乡贫困群众的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2893.59元跃升至当前的8639.45元,增长了198.55 %,彻底终结了群众看天吃饭、靠救济度日的时代。“贫困”二字不再是称杆人民群众身上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幸福、美丽、和谐”。

他始终坚持带头冲在前、坚持思路走朝前、坚持工作做在前,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借鉴的称杆经验,攻坚克难,他是“称杆速度”的领跑人。他团结带领乡村干部吃住在村整整100多天,用时间换空间,用初心动人心,全乡2086户农户7257人,占全乡贫困户比例的51%群众,率先在全市实现了100%搬迁入住,全乡40个小组整组搬迁。他坚持把阵地扎在最难的片区,吃住在最铁的“钉子户”,率先完成美丽公路建设720户2560人的搬迁安置,率先完成1亿元补偿资金的兑付。称杆乡历史上辍学人数最多时近百人,凭着对事业的深厚感情,他紧盯辍失学生,紧盯责任人,实现了辍失学生率先清零,率先拨掉“穷根”,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他敢闯敢干,是“称杆事业”的破冰人,彻底扭转了“一补了之”、“一发了之”、“一分了之”的产业发展模式,打破了称杆乡资金有投入、产业无产出的冰点局面,开创了称杆产业发展新模式,谋划出了“种草养畜”的产业路子,实现“土地流转金、劳务工金、收益分红金”三重收益,走出一条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好路子。他紧盯资金“红线”,积极提高政策解码能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到如今实现收入81.23万元,打破了全乡集体经济“空壳”冰点局面,开创了称杆集体经济发展的独特版本。

他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紧扣“建新拆旧”,率先完成拆危拆旧5006户,实现易地搬迁迁出地旧房100%拆除,实践出了以拆危拆旧促人居环境提升的新经验。完成圈舍改造2600户,彻底终结了“上楼下圈”的人畜混居史,开创了称杆人居环境提升新局面。

他始终战斗在一线,足迹踏遍了全乡208个村民小组,走遍了所有农户,带头下沉一线,推动了乡村干部找准问题、直面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苦干实干亲自干,他是“称杆故事”的执笔人。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他勇于担当,身先士卒,攻坚破难,续写着一章章“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怒江好干部故事。


7.宋彪


宋彪自2017年5月挂职“三区三州”之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以来,秉持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战在时代前例”精神,坚持“把论文写在扶贫大地上”,本着“中央要求、兰坪所需、人大所能”原则,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新教育、文化、产业等帮扶机制,成为教育部滇西边境山区挂职时间最长、帮扶成效最为显著的典型代表。

(一)夯实扎根乡土情怀自2017年5月主动申请挂职兰坪县副县长以来,3次延期挂职至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2019年4月在临沧会议上点名表扬其为“决战关头不换将”典型,并于2020年9月兰坪调研期间看望其本人。体恤农村疾苦,经常骑车下乡,村民称其“单车县长”。1年遍访全县8乡镇100余行政村,撰写扶贫日志1300余篇,真实记录脱贫历程,堪称微型“怒江脱贫攻坚志”。

(二)探索高校扶贫模式探索“扶贫+思政”,协助学校在兰坪设立“基层党建教育培训基地”“乡村振兴教学实践基地”“读懂中国”“千人百村”等扶贫教育基地12类43处。探索“扶贫+智库”,协调人大国发院开展兰坪县“十四五规划”思路编制、怒江州“一步千年:中国减贫事业的怒江实践”等课题。探索“扶贫+科研”,成立“怒江研究所”“沧江学术论坛”等学术平台,承担“怒江州生态扶贫机制”“怒江州教育薄改对策”等4项扶贫课题。

(三)创新教育帮扶机制协调筹措7万册图书、558台电脑、资金1077万元(含雨润资金595万)。协调创设“晨曦计划”“远山计划”“紫杜鹃计划”等10余助学项目,受助学生百余人。引进北师大高精尖中心“怒江峡谷.智慧阅读”、好未来集团“希望在线”、浙江师大“云教育”等5项智慧教育,惠及学生上万人。邀请北京中学大地教育、人大附中Minifinity项目落地兰坪。协调昆明延安医院、爱佑基金会资助治疗先心病儿童50余例。组织教师干部培训3400余人次。

(四)挖掘民族内生动力成立“沧江读书会”,入选人民出版社十佳“阅读推广机构”“阅读之星”,入选云南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光明日报》及客户端报道3次、《新阅读》报道1次,中宣部全国脱贫优秀纪录片《激越怒江》做专门报道。成立“沧江围炉夜谭”“沧江讲述”,培育怒江表达氛围。成立“非遗公益代言人”,协调设立“奥宇非遗教育基金”,筹款36余万。

(五)深度参与地方治理挂包金顶镇箐门村,帮扶3农户1孤儿1企业。审核全县重大投资合同,涉及金额数十亿。创建“公益法律顾问团”,设立“乡村调解基金”,筹资15万元。代表政府诉讼,参与水电移民、矿业投资等纠纷调处。直播带货3次,销售额30余万。协调学校及校友扶贫消费760万,间接带动720余建档立卡户增收。捐赠帮扶兰坪各界10余万元。

宋彪于2019年、2020年分别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候选人,2020年入选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初评候选对象公示名单。

【责编:杨晓明】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