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甸镇:党建领航 万亩产业带动万名群众转型发展

2021-02-21 14:20:3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胡智忠 杨跃齐

通甸镇万亩产业

群众的钱袋子鼓不鼓、脱贫腰杆硬不硬,就看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好不好,后劲强不强。近年来,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因地制宜抓产业,着力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贫困群众多元增收,实现村有产业、户有覆盖。目前,通甸镇共有产业1.43万亩,带动1.2万名群众转型发展,2020年,通甸镇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称号。

组织“搭桥”引来“金凤凰”

萱萱玫瑰造林合作社金丝黄菊种植基地

海兰蔬菜种植基地

2019年以前,地处高寒山区、有“怒江第一大坝”美誉的通甸镇生产生活方式单一,广大群众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苦日子,中药材、黑山羊、绒毛鸡等养殖业发展分散、覆盖面小,发展动力不足。针对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群众增收带动不足的问题,兰坪县委县政府依托通甸镇第一大坝资源优势,“搭桥”引进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通甸镇“安家落户”,重点发展蔬菜、蓝莓、车厘子、中药材产业,坚持走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路子,将传统农业就地转型升级,有效带动周边百姓到企业务工,让农民就地变成企业工人,有效解决了百姓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实现通甸镇从“产业传统化”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转变,为接续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兰坪海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种植草莓300亩、蓝莓1500亩、车厘子2500亩,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特色蔬菜种植2300亩,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推广种植4000亩中药材。 

纾困解惑架起“连心桥”

海升草莓种植基地

服务企业项目落地。土地流转是项目落地的第一步,但因群众对土地流转不理解,起初都不愿意流转土地,认为一亩地的流转一年收入只有600元,比不上种玉米收入1000多元。群众还存在把地全部租出去了,就等于失业了,心里感觉不踏实等一系列问题,项目难以推进。针对群众的顾虑和不理解,通甸镇丰华村、黄松村等村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签字流转土地,做好示范引领。同时,通过入户动员、会议宣传、发放资料等方式加强土地流转政策、典型案例的宣传,帮助农户分析效益比、算好经济账等方式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工作,迈出产业发展第一步。同时,镇村党组织主动服务、主动对接企业,积极为企业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用工问题,与企业形成产业党建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良性发展。如丰华村,企业每年向丰华村支付村集体经济参与土地管理收入13.67万元。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萱萱玫瑰造林合作社等企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型党组织,坚持党建引领,将优秀农村党员纳入党组织,为优秀农村党员搭建平台,让优秀农村党员在产业发展线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就业,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实现稳步就业增收致富。同时,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在录用正式员工方面向能吃苦耐劳、积极向上、成绩突出的优秀党员倾斜。

为群众就业扩路子。为有效解决当地群众土地流转后就业难的问题,村级党组织与企业达成用工协议,充分带动当地劳动力转移,优先满足周边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群众务工,让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截至目前,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用工10000人(次),年均季节性用工4000余人,长期用工300余人,累计支付900多万元务工费。同时,通甸镇党委通过“乡村能人”竞赛、技能培训等方式,培育“致富带头人”120名,丰华村华兴食品、萱萱玫瑰造林合作社等一批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不断促进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收致富。 

“三份”收入鼓起“钱袋子”

采收金丝黄菊

兰坪海升农业有限公司、一心堂(怒江)医药产业园、兰坪县海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落户通甸镇后,该镇广大群众同步实现了“三份”收入,告别了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活,在自家的土地上通过务工不断鼓起了“钱袋子”。

土地流转收入。建立土地流转资金长效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入土地、入劳力、入资金“三入”,通过帮助农户分析效益比、算好经济账,让农民切切实实看到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效应。截至目前,全镇共流转耕地10032亩,每年收入租金131.69万元。

包装蓝莓

就近务工收入。已搬迁至兰坪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群众和附近群众通过在公司产业园区参与采收、包装、管理等环节,带动1181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群众稳定增收年均465.5万元以上。

农家肥销售收入。企业树立生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理念,开展测土方,坚持采用有机肥和农家肥,每年向周边农户收购松针9950余吨,实现群众增收903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占270.9万元。

通讯员: 胡智忠 杨跃齐

责任编辑: 程玉莲

审核: 李春珍

终审: 和 伟

【责编:姬政婷】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