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荣誉再出发!云南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坚持做公益30余年

2020-10-12 19:05:12 浏览:{{ hits }} 来源:开屏新闻

史光柱子.jpg

1984年,在收复老山的战斗中,他失去了眼睛,但我们身边却多了一位英雄。他就是曲靖马龙籍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如今57岁的他,依然以笔作枪,30余年来坚持行走在慈善公益的道路上。最近,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走近战斗英雄史光柱,感受他公益路上的心路历程。

史光柱子 (2).jpg

以笔作枪,打开心灵另一扇窗

一副宽大的墨镜,一身旧军装。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在昆明的一个红色文化公益的活动现场。聆听他的报告,热血沸腾。

1984年4月,史光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失去了双眼,“眼球被炸出后又咬牙塞回,坚持战斗直至昏迷,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那一年他刚满20岁,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一级战斗英雄”“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接踵而来。

史光柱是曲靖马龙县人,至今一口纯正的滇东北口音。除了关于那场惨烈的战争,谈得最多的,还是他双目失明后,以笔作枪,30余年一直坚持走在公益路上的心灵旅程。

也许是岁月的磨合,史光柱显得非常沉稳,言谈举止都表现出一股军人特有的气质,妙语连珠中不时流露出风趣幽默。

史光柱说,双目失明后,战友看不见了,就连生活都不知要怎样继续……他买来收音机,收听文学讲座,摸索着记下分辨不清的笔记,这种既能解闷又能抒发情感的形式,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学会了盲文,用手指在文字的世界里摸索前行,随后读完了深圳大学本科学业。

他还自学音乐知识,写词、作曲、出音乐专辑,祖国、英雄都是他讴歌的主题……至今,他依然以笔带枪,每天进行文学创作。

1989年,史光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恋》,随后又出版了《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等6本诗文集。

史光柱子 (6).jpg

扶危救困,直接帮扶多达1.6万人

开朗、健谈,史光柱的反应很快,说话时思维颇为跳跃。这是史光柱留给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最深的印象。史光柱提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公益路上的各种历程。用他的话说,如今,公益之行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

从战斗英雄,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音乐家,采访中,史光柱对自己的苦难生活很少提及,反而对慈善公益很是投入。史光柱说,现在他依然留有战争后遗症,膝盖和背部逐渐出现问题。当年的伤病随着时间的推移,抵抗力逐渐下降,病痛就更加显现出来。  

身体虽是如此,但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他依然选择坚持在做公益,重点扶持智障与精残人员;为脑瘫孩子寻找专家指导机能恢复等。此外,他更为关注烈士家属子女的教育和就业的培训问题。

2014年,他拿出自己积攒的几万元稿费,成立了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扶持英烈、关爱弱势群体。他带领身边的爱心人士以助残扶残、帮扶英烈、关爱弱势群体为宗旨,直接帮扶1.6万余需要帮助的人,仅他个人救助过的人员就多达2000余人,网上参与和关注的志愿者多达14万人。他还拿出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400多名盲人,帮助和鼓励他们走出人生黑夜。

“自己活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活着不是为了让人看的,而是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史光柱说,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公益战线上的老战士,希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帮助战伤人员及残疾人,以无愧于牺牲的战友们。

史光柱子 (1).jpg

史光柱油画形象

退而不休,放下荣誉整装再出发

史光柱说,虽然自己眼睛什么都看不见,但却从未与时代脱节。2005年10月,他从成都军区云南某部副政委岗位上退休后,平时在家上上电脑,听听书,以获取信息为主。闲暇时与家人坐在一起“看看”电视,时间长了,不需要人解释就能理解电视情节。

对于任何一位英雄来说,30多年都足以让簇拥的鲜花和热烈的掌声远去。“目前在家安享晚年生活,超一半的时间都在写作,其余时间都是在参加一些爱心公益活动。”史光柱说,只有这样生活才过得非常的充实。

“英雄后文化”是史光柱提到最多的词语。史光柱说:“英雄后文化是放下荣誉再出发,不断超越自己,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新的贡献。英雄后文化契合当下时代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和普世价值。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整装再出发,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成为自己的英雄。”

退休后的他,正如自己说过的那样,忘掉荣誉、舍弃光环,在公益慈善领域,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史光柱除了坚持全国巡回演讲和创作外,把精力放在了退伍战士扶危救困上。

30多年来,他行程十多万公里,足迹遍及祖国各地,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弘扬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老山精神”,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和平环境中树立了一个军人的光辉形象。

身体力行,积极投入慈善公益活动

史光柱回顾了从巡回演讲、个人做慈善到成立北京助残爱心公益促进会、中国大爱联盟网,再到推出“光柱公益品牌”的历程。一路走来,史光柱始终保持身先士卒、慷慨大义的英雄本色,高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一次又一次迎接挑战,帮弱势群体重燃生活希望、树立逐梦信心。

“一路走来,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生命阳光,才会给人阳光;心明亮,才会给人光明。”这是史光柱的诗,也是他的生活哲学,更是他的实践。“让更多的人心中有爱,也许你的只言片语就能帮人搭起终生的桥梁。”慈善公益路上,史光柱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组织开展助残爱心公益活动同时,史光柱个人也身体力行的投入到慈善救助活动中。有个16岁的小姑娘不幸患了骨癌,整日哭闹,不肯接受治疗,万般无奈下家人写信向他求援。他当即给小姑娘写了一封“如何看待生命”的信并随信寄去一本他的诗集。

不久,他带爱人乘车去她家,当听完他对悲欢离合的看法,小姑娘感动得流下眼泪。次日,勇敢走进了治疗室。半年后,小姑娘一条腿、一只手被截肢。跟他通电话时,已经能够正确看待不幸,不再哭闹,反而乐观地安慰家人。

直到离开人世前她都很坚强,留给别人的是她的歌声和笑语。去世前,小姑娘用一分钱纸币,精心制作了一个菠萝和一只虾送给史光柱:“谢谢叔叔,让我短暂的生命有了意义。”

史光柱子 (5).jpg

甘当小草,默默为祖国添加一点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史光柱是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他的事迹被制作成连环画,被画成油画,被谱成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英雄记忆。

如今,尽管身带英雄的光环,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棵小草,和许许多多退役军人一样,默默为祖国添加一点翠绿。史光柱曾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最美奋斗者”,在荣誉面前,他并没有以功臣自居,而是带着伤残的身躯,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史光柱说,他做慈善公益最早关注的是一位烈士家属,关注他的父母亲,后来从父母亲关注到了战残人员的生活。“那些为国流血牺牲的家庭,我们活着的人,是应该好好地照顾他们的。”史光柱说,这是军人自发于心中的一生的烙印。

30多年来,史光柱也从未忘记和自己相同命运的人。尤其在2005年10月,史光柱退休后,他除了坚持全国巡回演讲和创作,更是把精力放在了退伍战士扶危救困上。

史光柱说,我们幸运地活着,只要我们坚信明天还有我们的空间,那么我们战士的困难,完全是可以通过自救互救来弥补的。如今,为了承担更大责任、帮扶更多人群,史光柱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光柱公益品牌”,为公益造血、为慈善蓄力。

  史光柱子 (4).jpg

情系家乡,走进校园开展国防教育

史光柱退休后,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社会和校园的国防教育中,开展各种红色公益文化及国防教育活动。

“不怕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2019年4月23日一大早,剑川县会堂座无虚席,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为剑川脱贫攻坚一线的560多名党员干部讲授了“用战斗精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专题报告。

2020年9月24日,以“军歌嘹亮新征程,砥砺奋进我担当”为主题的爱国教育报告会,在富源县第七中学4000余名师生的激动与热情中拉开帷幕。史光柱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首先作了自我介绍后,然后向学生们讲起了有关战斗的故事。受现场气氛感染,史光柱动情地唱起当年鼓舞自己的《小草》。这是一次英雄与少年的特殊对话,更是一场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

史光柱还关心家乡建设,为家乡的水、电、路四处奔走,献身攻坚扶贫和乡村振兴。他始终保持战斗员的姿态,用心体会世界,用情讴歌英雄,用爱投身公益,用拼搏与努力树立了新中国钢铁战士的光辉形象。 

史光柱说,自己虽然居住在北京,但是不忘自己是个云南人。许多公益慈善活动,他都有意识地选择在了云南家乡。用他的话说,就是想多回家来走一走看一看,发挥自己的余热为家乡人民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他与时俱进。他还玩起了头条,利用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夏体雷 摄影报道

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责编:杨国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