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看!司莫拉人的“花样幸福”

2020-10-10 17:45:12 浏览:{{ hits }} 来源:云南网

初秋的司莫拉花红叶绿,充满生机,轻快的雨滴激起朵朵雨花,似乎在讲述一个个幸福故事……

00302189102_2443bce4.jpg?x-oss-process=style/w10

  嘭!李发果撑开雨伞,朝刚停下来的旅游大巴车走去。

  李发果是腾冲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旅游引导员。她带着游客观万寿菊花海,徜徉层层梯田,穿过古榕树林,来到佤族文化民俗馆,再沿着村里的石板路转转,去李发顺家体验制作大米粑粑,还指着一家小卖部说:“那是总书记到过的地方,东西样样好卖”!

  司莫拉在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今年1月19日,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佤族乡亲们。如今司莫拉火了!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在佤寨敲响三声木鼓,感受“大米粑粑一样甜”的日子。

  记者采访时,初秋的司莫拉花红叶绿,充满生机。轻快的雨滴激起朵朵雨花,似乎在讲述一个个幸福故事。

0e47b48a3b2143d185d004bd3447b4de.jpeg?x-oss-process=style/w10

  “好日子是辛苦换来的”

  8月17日早8点,李发果吃完早餐换上佤族服饰,开始了引导员的工作。42岁的她身材娇小热情好客,讲解的头头是道,许多导游“点名”要她带团。她曾一天带7个团,走路走得脚疼腿胀。

  工作完,李发果带记者来到家里。阔气的大门,院子三面是分三次盖起来的房子。李发果两口子从来不拌嘴,读高中的女儿成绩好,想报考浙江大学;儿子读职高学烹饪,婆婆帮着照顾家。李发果觉得,现在生活挺幸福的。

  入夜,记者借宿李发果家,听她讲述家里幸福的来之不易……

  李发果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才读了小学二年级,13岁就跑到瑞丽打工。2008年,李发果家亲人患病,为此四处借债,她至今想来仍忍不住眼泪汪汪。面对困境咬咬牙,李发果和丈夫四处打工还债。丈夫在外干泥水工,她去帮人照看客栈,一个人管三十个房间的卫生。有阵子上完客栈的班,她晚间再换个地方打扫卫生,有时忙活完天就亮了,接着去客栈工作。家里还种着田,白天得上班,她就晚上照着路灯种油菜。夫妻俩晚上还去刷公交车,八九十辆公交车洗干净,能挣五十块钱。就这样,夫妻俩用六年还清了五万多债务,还建好了眼前的房子。

  司莫拉的奋斗故事,不止李发果一个。她哥哥李发顺家,就是总书记去做了两个大米粑粑的那家人。2010年李发顺出车祸在医院躺了两三个月,差点成了“植物人”。出院后,医生认为他可能站不起来了。李发顺也没颓废沉沦,刚能丢掉拐杖,他就骑电动三轮车卖水果,还收废品、养猪、串珠子,李发顺总结:“茶罐不涨挪挪位,什么赚钱干什么。”苦到今天的日子,李发顺说“像大米粑粑一样甜”。

  68岁的赵兴乐是老村社干部,从70年代在村里工作一直到2000年退休。他说,曾经的司莫拉“看寨不像寨,茅草围城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大风吹”。年轻时从寨子到镇上办要翻十几公里的山路,天蒙蒙亮出门,回到家满天星辰。沧桑巨变,赵兴乐感慨:好日子靠党的好政策,也靠村民们辛苦换来。

LOCAL202001201548000575140478369.jpg?x-oss-process=style/w10

  “留住乡愁,迎接旅游”

  听着司莫拉人的奋斗故事入眠,第二天起个大早,记者在村里走了走。

  烟雨空濛,远山含黛,田园叠翠,清晨的司莫拉像幅江南水墨画。在一片古榕树山林里,参天大树枝繁叶茂,泉水池塘清澈见底,空气清新到令人“醉氧”,其生态群落犹如“阿凡达秘境”。佤族人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司莫拉百年以上的古树至少上百棵,是名副其实的“山林青青水源头”。

  从古榕区拾级而上,不一会到了佤族文化民俗馆,那里记载着村里的历史:腾冲边疆佤族,亦称“守土人”,是土著居民之一;这里的佤族较早与汉族友邻杂居,学习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墙上写道“司莫拉佤族与时俱进的先进性,使当地民俗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坐拥生态美景和民族文化资源,司莫拉从传统农业村向文旅融合发展转变,留住乡愁迎接旅游。

  村民孟忠贤和孟留贤两家斜对门,如今办起了“擂台赛”——两家都在施工做农家乐,备战今年的十一黄金周。装饰外墙的老羊河石垒起挺高,遮盖屋顶的棕树叶片堆了一地,孟留贤的儿子孟洪孝正在家里忙活。他去年5月到腾冲机场当搬运工,熙来攘往的游客和声名鹊起的家乡让他动了心——虽然母亲和媳妇还不太同意,他和父亲已铁了心开农家乐。“已投入了七八万,估计得花个二十万,但看这势头五年就能赚回来”,孟洪孝说。

  看好旅游前景的还有赵仁新,他家早就办起农家乐了。赵仁新从商有文化味,他正打算访谈村里的老人梳理司莫拉“现代史”。赵仁新视野开阔去过丽江大理,深知民族文化的重要,还跑到西盟县学习佤族水酒制作,自己开发了胭脂果酒。他说:“你看这几个月游客增长飞快,有文化做旅游会更有前途。”

  李发果当“导游”没有打工赚的多,但她更看重的是这份工作的“附加值”——能与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交流学习。李发果准备把家里的两层小楼改成民宿,如今她的“朋友圈”已遍布神州,许多导游说,“李姐你开民宿,我来介绍客源”。

  司莫拉刚被评为3A级景区,总书记的到来犹如一场“及时雨”。腾冲市委组织部下派来担任第一书记的魏禹很兴奋:8月,司莫拉最多一天来了4000多人!

00302189106_576ce205.jpg?x-oss-process=style/w10

  “草鞋无样,边打边像”

  司莫拉吃上旅游饭,是一步步积累摸索来的。

  当年穷主要是受困于路。2012年,寨子引入了“村村通工程”。政策推动加村民主动,司莫拉到清水乡政府的山路打通,村内道路也全部硬化。与此同时,“农改危”、“扶贫安居”、“厕所革命”等项目不断落地,逐渐夯实了发展的底子。2015年起,村里面又发展“一村一品”,栽花种果调整传统种植业。2017年起,司莫拉开始规划发展乡村旅游,停车场、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让村子焕然一新。

  对司莫拉的发展历程,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总结:草鞋无样,边打边像。不过,他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

  司莫拉发展乡村旅游有两难:一是难在竞争压力打。腾冲市旅游资源丰富,火山热海、和顺古镇等蜚声海内外,司莫拉名气小了点?二是难在产业薄弱单一。村里没有一家像样的农家乐、民宿,游客来了也留不住。

  起初,腾冲市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将司莫拉统一规划,由公司统一经营。但在推进中,不少群众提出反对。以李发果为例,她家被划为民族文化展示区,两间房被租用做藤编展示馆。但李发果一心开民宿,她更想做自己擅长的事。

  赵家清说,让更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并从中受益,这才是村里做事情的初衷。“更何况村民团结最重要,不能谷子和米捏不拢”。走访收集知晓了群众意愿,腾冲市里、乡里调整思路,从“大包大揽群众看”转为“搭建平台帮助群众干”。司莫拉成立村民自管小组,乡村旅游的路数越来越合乎人心。

  “谁家想做民宿,想做农家乐,我们一一记录在册并联系有关部门做好服务;有群众擅长做小吃,我们就鼓励他摆摊卖给游客”,赵家清说。

  今年6月3日,司莫拉成立了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群众通过资源入股,人人都有分红拿,还能当解说员、保洁员、景区管理员拿工资。合作社在村道两旁设置了摆摊区,让群众把自家的玉米、鸡蛋、茶叶拿出来赚钱。

  驻村干部何忠奇观察:党建引领是司莫拉发展的保证,尊重群众则是基础。

  司莫拉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1%下降至2019年的0.45%,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0元。如今李发顺家访客不断生意红火,一天能卖300多个粑粑;寨口的“样样好卖”小卖部销量比年初翻了两番;赵仁新的佤族水酒和胭脂果酒想注册商标……

  离开司莫拉,记者耳边回响起“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旋律:村村寨寨打起鼓哎敲起锣,阿瓦唱新歌;山笑水笑人欢乐,道路越走越宽阔……(记者 张帆 徐元锋 叶传增 刘乐艺)


【责编:杨国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