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出深山好尝鲜

2020-08-07 20:32:0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汤云明

  又到捡菌季,趁着周末休息,我和妻子也去几公里外的山上捡了今年的第一回菌子。

  今天运气还不错,虽然下了几次雨,衣服淋湿了不少,但也算小有收获。我和妻子共捡到 10 多朵黑牛肝菌和铜绿菌。回家以后,我把图片发到了朋友圈,一下子就引起了朋友们的热议和围观,有人说当中的某一朵不能吃,有人说某一朵有毒……还有更多的人是带着羡慕的眼光来评论。其中一个好友跟我私下交流,问能不能在我们这里买到新鲜的野生菌。我说这种东西不好保存,它在山上的生长周期也就一两天,采摘下来一天就坏了。他又问能不能买到干货,我说超市里是有干货出售的,但往往不是这些品种。有人疑问这些菌子能不能吃,我说我是有十足把握的,能吃的才捡回来,不能吃的都还在山上长着呢。

  古人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像我们羡慕沿海人民天天有海味吃一样,靠山的高原人总是可以享用茶叶、菌子、竹笋、木耳等山珍,大自然总是公平地对待它的子民。

  由于沿海地区没有野生菌,那里的人更是把它视为珍品。几年前学车的时候,有一个小师弟来自广东,他在我们这里的一个野生菌加工厂上班,有机会经常吃到这种东西。他跟我说来云南之前,他只吃过人工菌,从来没有吃过野生菌,野生菌实在是太好吃了。我们工业园区有一个修路的项目经理,来自浙江,每年夏天,他都会购买大量叫做“见手青”的野生菌,炸成菌油,在回家探亲的时候带给亲戚朋友们。

  云南的野生菌大体可以分为剧毒坚决不能吃的、有毒但加工好了可以吃的、无毒可以放心吃的几种,即使每年都有不少人因吃菌子中毒,甚至丢掉性命,但也阻挡不了人们对美味的欲望。吃野生菌有危险,但只要掌握好几个原则,其实就是安全的。归纳起来主要是“油多、炒透、不杂”。即炒的时候多放油,这样加热就会比较均匀,不会出现有生有熟的情况;“炒透”就是不要急于出锅,小火慢炒10 分钟以上,即使是专门的野生菌火锅店,也要在汤锅里面煮沸15到20分钟才允许顾客享用; “不杂”就是没见过的不吃,甚至没吃过的也不吃,行家说不能吃的不吃,还有就是不同菌子的毒性和需要加工的时间不一样,最好不要把多种菌子混在一起加工。

  再说捡菌子,这的确是个技术活、经验活。大家同时上山,有的人会捡到不少,有的人可能一朵也捡不到。好多菌子不一定露出来,要在漫山遍野的松毛和杂草、枯树叶底下发现菌子,它考量的是人的耐心、眼力和经验。像我这种业余捡菌者,往往是大白天才上山,山坡早被人找了几遍,我只能找点被人遗漏的菌子,所以经常是空手而归或者收获很少。而那些专业捡菌子卖的人,总是夜里四五点钟就戴着头灯上山,等到天亮时业余大军到来,他们已经背着装得满满的箩筐下山卖菌了。

  还有就是这些行家知道菌子生长的规律,知道哪些地方多,哪些地方少,总是有的放矢地去找,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下午,我只找到几朵菌子,却看到一对夫妻拎着满满两筐走过来。我打招呼问他们怎么捡了这么多,女子的回答让我感到了差距和水平。她指着大朵大朵的菌子说: “我家已经在这些山上捡菌子20年了,我知道哪里有“菌窝”,这两天家里有事没有上山来,你看菌子都长老了。”我的天哪,别人苦苦寻找的野生菌子,在她眼里就好像是她家地里栽种的白菜一样,可以随便来拔。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自然环境的改变,再加上捡菌子的人越来越多,没有给大山留下足够的“菌种”,导致山上的菌子也在逐渐减少,我们想要捡到菌子,要到越来越远的山林去。

  我在想,人类社会需要不断地繁衍生息,我们需要山珍,也需要海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过客或子民,只有热爱和保护好大自然,与它和平相处,才能享用不尽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和庇护。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爱在怒江
  • 峡谷怒江
  • 峡谷彩虹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