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时代属氐羌部落,公元1~3世纪,傈僳族的先民分布在邛都、台登、定笮、键为、越嶲等今四川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后来逐渐由东向西迁徙。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与彝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唐樊绰《蛮书》称“栗粟两姓蛮”,是史册第一次出现的傈僳族族称。唐代,“栗粟”受勿邓、两林两大强大部落的统治,尚未形成统一的部落组织,还未进入农业社会,处于“居山林,无室屋,无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岁输官者,唯皮张尔”的狩猎采集原始生活阶段。元明时期,傈僳族先后受丽江路军民府和丽江土知府木氏的统治。15世纪以后,丽江木土司与西藏统治集团之间,为争夺今滇西北中甸、巨甸、维西、德钦、宁蒗等地的统治权,进行了长期战争。沦为木土司农奴的傈僳族人民,不堪兵丁和劳役之苦,在氏族首领括木必的率领下,于公元1548—1549年离开金沙江进入兰坪,其中一部分落籍于澜沧江两岸,一部分翻越碧罗雪山进入了怒江。19世纪以来,傈僳族又进行了几次由东到西的大迁徙,一次是1803年维西傈僳族恒乍绷起义被清朝镇压后的大迁徙;一次是1821年永北傈僳族起义被镇压后的大迁徙;一次是1894年永北傈僳族丁洪贵、谷老四起义被镇压后的大迁徙。这些起义失败后的大迁徒中,傈僳族继最先迁入怒江的荞氏族之后,又有鼠、虎、猴、熊、雀、蛇、羊、蜂、鸡、鱼、菜、竹、麻、木、犁、霜、火等17个氏族的部分成员,先后进入怒江。
傈僳族先后进入怒江后,披荆斩棘,历尽艰辛,开辟荒原,生息繁衍,逐渐发展成为怒江地区人口众多,分布最广的民族。2000年,全州傈僳族人口235927人,占总人口的50.9%。其中,泸水县8871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9%,主要分布在刮然、子竹、色德、加夺马、马夸底、干本、俄夺罗、尼普罗、亚碧罗、佑雅、腊斯底、季加、色仲、念坪、前进、王玛基、阿赤依堵、木兰、团结、鲁奎地、自基、堵堵洛、双奎地、马普拉底、赤耐乃、称杆、排把、四排拉多、卯照、自表瓦基、自把、浪坝寨、三河、洛玛、登埂、鲁祖、双米地、付邦、大练地、新建、瓦姑、苗干山等地;福贡县65835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3.7%,主要分布在子里甲、亚谷、俄科罗、金秀谷、腊母甲、架科底、维独、里吾底、南安甲、达大科、阿达、双米底、腊乌、季子罗、达友、腊竹底、达普洛、施底、珠明林、古泉、腊吐底、鹿马登、腊马洛、麻甲底、赤洒底、亚平、娃吐娃、巴甲朵、布拉底、赤恒底、依六底、培朵、卓洛底、基洛、咱利、勒麦得朵、马吉米、马吉、乔底、旺季独、木加甲、古打、不腊等地;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1797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3%,主要分布在茨开、高拉博、杰束底、满孜、当珠、马西达、闪当、甲生、普拉底、腊咱、禾波、白吉王、米角、其达等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6341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8%,主要分布在东明、箐头、大土基、小龙、克卓、多依、北甸、怒夺、大宗、烟川、车邑坪、仁甸河、回龙、大竹箐、来登、界坪、石中坪、水银厂、岩头、小桥、金满、拉古、拉古山、仁兴、永兴、白龙、玉狮、丰甸、阿塔灯、大麦地、大村头、拉马登、大华、扎局、吾马甫、迤场、新建等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