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边四县”境内的傈僳族,虽已先后进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但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所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仍占有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铁器相竹木农具并用,耕作技术落后,大都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状态。
一、生产工具
解放前,傈僳族生产中已较普遍使用铁质农具,但量少质劣,不得不以竹木农具作为辅助工具,仍处于铁、木(竹)农具并用的低级阶段。生产工具的种类,铁质的只有小铁锄、小铁犁、砍刀、镰刀、斧头等。其中砍刀既是刀耕火种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自卫和捕杀野兽的主要武器,被称为“万能工具”。竹木农具,主要有点种玉米、豆类的竹棍、木棍,以及用树枝的天然弯钩削制成挖地的木钩锄,在木钩尖端包上一块铁皮的木铁锄,生产效率很低。根据解放初期对贡山、福贡、碧江和泸水县13个傈僳族村寨的调查,占总户数2%的富裕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铁质农具2件;占18%的中等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1.5件,占80%的贫苦户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0.7件。
“边四县”傈僳族耕牛的使役历史,只有100多年。据调查统计至1949年前,“边四县”傈僳族共有黄牛1万多头,其中用于耕地的仅占一半左右。这些耕牛,约占总户数2%的富裕户,平均每户占有4.2头;占总数18%的中等户,平均每户占有2头;占总户数的80%的贫苦户,平均每户只占有o.5头。耕牛的使用率也很低,每头耕牛每年使役的时间只有30~50天。
二、耕作技术
解放前,傈僳族的耕作技术与其简单原始的生产工具相适应,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占着主要地位。“边四县”耕地面积约有25万亩,按照自然地势和土地形态,分为火山轮歇地、陡坡锄挖地、半坡缓坡牛犁地及水田四种类型。其中,不固定的火山轮歇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半固定的锄挖地,约占25%;固定和基本固定的半坡缓坡牛犁地,约占35 010;水田约占5%。主要作物为玉米、荞麦、籼米、旱谷、豆类及少量水稻,居住在半山和高山地带的,还播种大麦、小麦、青稞或燕麦。土地的利用率很低,没有严格的节令和历法,耕作技术粗放,除房前屋后的少量耕她、菜园地、烟草地和麻地施点圈肥外,普遍不施肥、加工和选育良种。玉米地只锄一道,薅一道。各种作物的产量很低,玉米产量平均每亩约100市斤左右,水稻最高每亩约200市斤,最低为80市斤左右,有的仅为籽种的10倍左右,每人每年口粮平均不到200市斤。
三、采集、狩猎、捕鱼
解放前,“边四县”的傈僳族,每年每人平均口粮不足200斤,每年约有半年时间要靠采集、狩猎、捕鱼所获补充生活,因此采集、狩猎、捕鱼的原始农业特点很浓厚,大多数人都善于采集、狩猎和捕鱼。
采集
除少数富裕户外,绝大多数农户都要常年进行采集活动,其中每年4~8月为集中采集季节。采集种类有野山药、野百合、蕨菜、野蒜、野葱、野荞叶、野芹菜、鱼腥草、竹叶菜、牛舌菜、野竹笋、树头菜、葛根和傈僳语称为“脱巴投药”、“达格勒”、“狂藜”的含淀粉的野生藤类块根植物,还采集樱桃树果、金树子果、水麻树果及各种菌类达数10种。
狩猎
每年8~12月为成年男性出猎季节,有集体围猎,也有个人单独狩猎的。主要猎取野猪、野牛、熊、山驴、马鹿、麂子、岩羊、羚羊、獐子、狐狸、猴子、虎、豹等走兽和多种飞禽。集体围猎主要靠驱使成群的猎狗撵、追、赶,猎人围堵,用大弩弓和铁头毒箭放射,或在箐沟、丫口上置长网,将野兽赶入网内。单独出猎,主要采用置暗弩毒箭,设置陷阱、扣子,造栅关捕等猎术,猎取大野兽和飞禽。
捕鱼
居住在怒江、澜沧江沿岸和邻近大河下游的傈僳族成年男性,每年从开春至9月都要从事捕鱼活动,钓捕鲤鱼、鲫鱼、白腹鱼、蛇鱼、草绿鱼、扁头鱼、长嘴鱼、平盖鱼等各种鱼类,捕鱼方法主要采用竹竿钓捕、长绳钓捕、下扣钩捕、竹筏撒网围捕、大长网裹捕、手网夹捕,河里采用细孔篾箩堵捞、鱼钗镖取、分河岔排水堵捞等捕术。
四、家庭手工业与原始交换
解放前,傈僳族的原始经济的特点很突出,小手工业和小商业都已经出现,但还未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分工很不明显。生产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是解决自家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处于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家庭手工业主要有麻布纺织,竹器、木器、石器加工,小农具加工等。
纺织麻布
纺织麻布是傈僳族妇女的主要手工业之一,解放前,傈僳族的衣服均由其家庭妇女纺织的麻布供给。一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每天约可织5寸宽的麻布6尺,每年能织30丈左右,可供5口之家穿用。织出的麻布还用于制作被单、麻布袋、麻布包。用麻线织渔网等。
竹器加工
怒江傈僳族居住地区,盛产各种竹子,傈僳族农户都会编织竹器,家用竹器一般都能自己编织,傈僳族生产生活中竹器的加工和使用很普遍。主要产品有背箩、背篓、囤箩、簸箕、竹筛、篾溜索等。手工加工的器具有:竹水筒、竹酒筒和放食物、蜂蜜、、种子、口弦等杂物的各种竹筒,还有竹矛、竹箭、竹笛等。
木器加工
傈僳族居住山区,木材资源丰富,傈僳族男子擅长制作木器,一般家用的木器都能自己制作。主要产品有木锄、木犁、木桶、木柜、木板、纺织工具、背板、弩弓、刀匣、箭匣、独木舟、猎槽、溜帮、木盆、木碗、木勺、菜板以及琵琶(乐器)等。
石器加工
主要有石碓、石磨等。.
小铁农具
加工20世纪初,受内地迁入怒江地区汉、白族工匠的影响,傈僳族中开始出现少数小铁匠,加工生产小铁锄、小条锄、砍刀、斧头等小铁农具和铸造小犁头。
商品交换
解放前“边四县”傈僳族地区已出现商品交换,但很不发达,群众之间的交换,仍盛行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形式,交换以黄牛和铁锅为基本计价单位。从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国民党政府对边地的开拓,大批汉、白族商贾及小手工业者进入怒江地区,在福贡的上帕,碧江的知子罗,泸水的六库、鲁掌等设治局和土司署驻地,先后出现了初级市场,一些土特产品如生漆、漆蜡、蜂蜡、兽皮、黄连、贝母、麝香、熊胆、麻布等一部分逐渐进入市场,转变为商品,农民内部也出现了少数农闲季节贩运土特产品和秃杉板的人,他们来往于兰坪、保山、腾冲、云龙、维西等地进行贸易,交换棉纱、布疋、针线、铁农具、铁锅、铁三角、食盐等商品。银元半开已开始流通,但还很不普遍。
解放后,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怒江傈僳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工业、手工业和商品贸易发展很快。首先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农民普遍有了种类齐伞、质量好的铁质农具从事生产,还用上了打谷机、碾米机、磨面机、手扶拖拉机、喷雾器等农业机械。耕作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改变了刀耕火种,粗放耕作的落后生产方式,大力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推广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建立高产稳产田地,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粮食单产由过去的每亩不到50千克提高至现在的780千克。耕地面积也逐步得到固定,由解放初期的42万余亩增加到现在的80余万亩。
在农业取得比较大的发展的同时,工业、手工业、民族贸易商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改变了过去单一农业经济的落后状态。在手工业方面,过去是一张白纸,现在已逐步建起铁犁、木、石和衣、帽、鞋等各种国营和集体企业数十个,已从简单的加工发展到能制作各种门类繁多的产品。工业方面不仅有加工业,还有了汽车修理和配件、农机厂、农具厂、铁工厂、大理石厂、拉井盐厂等比较现代化的手工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兰坪的铅锌矿已开发利用,已出现了兰坪县铅锌矿厂、州黄木冶炼厂、州采选厂等一批现代化的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更是锦上添花。随着工业、手工业的发展,从1991年起至2000年工业总产值连年超过农业总产值,促进了工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也形成了一支拥有近5000人的第一代傈僳族现代化工人队伍。
工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贸易商业的发展,过去是以物物交换为主,现在已经形成市场经济网络,商品经济已有了一定的发展,集市贸易购销两旺。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农民年人均收入现金900多元,每人拥有口粮近400千克,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