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生活方式

2020-08-01 17:47:22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怒江州内傈僳族,由于居住地域、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生活方式也不同,但都具有地区和自己民族的特色。

  一、饮食

  州内傈僳族居住地区,主产玉米、水稻、旱谷、小麦等粮食作物,并构成傈僳族的主食,其中最基本的主食为玉米,玉米的吃法主要是煮玉米瓣稀饭、干饭,也有蒸玉米面饭,做玉米面粑粑和面糕的,普遍有在火塘炭灰中爆吃玉米花的习惯。玉米瓣稀饭是将干玉米放入木碓中舂成玉米瓣,淘净后放进铁锅里,加水掺人四季豆等豆类,用硬柴火煮三四个小时,临近煮熟前加入蔬菜再煮,即成玉米瓣稀饭。吃时配以漆蜡、核桃仁、辣椒、水豆豉、盐等佐料。煮这种稀饭时,如配上些腊肉或野兽肉,味道更香甜鲜美。玉米干饭,就是将玉米瓣舂成米粒大小的玉米砂,淘净后用铁锅煮,临近煮熟时加水搅拌,用竹漏器滤去汤,再用微火慢慢蒸焖即成,味道新鲜、可口。在兰坪澜沧江沿岸地区的傈僳族,多用大米和玉米面掺拌蒸吃,或用玉米画蒸吃砂砂饭。

  副食品,肉食有猪、牛、羊、鸡和捕获的各类鱼及猎获的各种飞禽走兽。蔬菜有青白菜、蔓菁、萝卜、洋芋、芋头、红薯、南瓜、冬瓜、黄瓜、丝瓜、四季豆、豌豆、绿豆、青豆、竹豆、鸡豆、白芸豆、蚕豆、筷豆、各种野菜等。调味品有辣椒、花椒、山胡椒、生姜、蒜、葱等。水果有梨子、桃子、桔子、李子、黄果、苹果、柿子、花红、芭蕉等。甜食主要为蜂蜜、蔗糖。多数傈僳族居住的地区,漆树、核桃树多,傈僳族人民喜用漆籽提炼漆油(漆蜡),炒鸡肉、羊肉、鸡蛋、杵酒,其味道鲜美。普遍食用核桃油和麻籽油以及核桃油和漆油合成的混合油。

  傈僳族中除信仰基督教的教徒外,男女老少都喜欢喝酒。每逢秋后,家家户户都要煮酒。酒有两种,一种是用玉米、高梁、鸡脚稗、青稞、大麦、花荞混合或单独酿出的烧酒,傈僳语叫“布汁”;另一种是用玉米瓣和天仙米混合、高梁和鸡脚稗混合或分别酿制的“杵酒”,傈僳语叫“楞知”或“牒知”,味道甜美醇香。“边四县”的傈僳族喜欢同客人(不分男女)唱合杯酒(也叫“同心酒”),傈僳语叫“知伴多”或“双杯打”,其饮法是:两人共捧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使酒同时流进双方的嘴里,一碗酒饮四五次。尤其喜欢饮用“侠辣”,即用剁碎的飞禽肉、鸡肚杂、牛脾猪肝,用漆油炒黄后放烧酒煮成的肉酒。也都喜欢吸草烟,将自种的“兰花烟”叶晾干后用刀切成丝,装进白制的竹根烟锅里抽。成年男性,都喜欢喝茶。“边四县”的傈僳族,有宰杀小猪待客的习惯。贡山县丙中洛和迪麻洛一带的傈僳族,受藏族影响,喝酥油茶。

  解放后,傈僳族的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在主食方面,随着水田、旱地固定面积的增多和复种指数的扩大,农作物结构的改变,主食中大米、麦面的比例不断提高,吃面粉、面条的习惯逐渐形成。在副食方面,肉食比例提高,蔬菜品种和花样增多,营养丰富。

  二、住房

  州内傈僳族人民的住房有下列几种类型:

       杆栏式竹楼

  俗称“千脚落地”房,这是“边四县”傈僳族的基本住房形式。一般建在能避免山洪和泥石流灾害的山凹台地和向阳坡上。建造时在斜坡下和左右两边,竖几十根坚硬耐腐的粗长木柱,坡上竖短柱,与坡下柱子对等;在坡下长柱离地2~3米与坡上短柱成平行处绑架横木,保持平面,上铺木板或篾笆为地板,四周围以竹篾篱笆为墙,房顶盖茅草或松木板。贡山丙中洛、捧打一带则以当地出产的风化岩石片盖房顶。开一扇大门,门前设走廊、过道、木梯。屋内用篱笆隔为两间,进门间为客房,并作子女房,设一火塘,上置三脚架,用以烧水煮饭,主人在此迎客,主客围火塘而坐;里间为房主卧室,外人一般不入内。子女结婚,有的另盖新居,有的则将房屋面积扩大,用篱笆将竹楼隔为三间,分为客房、夫妻房、父母房。有的在竹楼外盖一间小竹楼,作未婚子女宿舍。傈僳族建盖竹楼,不必平整地基,就地势建居,省工省料,适用方便,每隔六至八年修盖一次。这种竹楼空气流通,防潮避湿,冬暖夏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过去楼下围栅栏,关家禽,现在多已人畜分开。

       木楞房

  即圆木垒墙房,为兰坪县傈僳族主要住房形式。建房前,备好直径22厘米左右的干直松树圆木,圆木两端分别砍凿成榫和槽口;平整出长方形地基;地基四角镶砌大石块作石脚。建房时,将圆木从四面榫槽相接,依次垒放,垒至十一、二级时,横放一排圆木,上铺木板,与下层分开,再往上四面垒放十三、四级圆木,支上人字木架,系上木椽数十根,覆盖杉木板或松木板为顶,即成上下两层的木楞房,人住上层,下层关牲畜。较大的木楞房可以隔为大小各一间。有的就地垒木,只建一层,以地基为地板。这种房屋,过去只设一道大门,不设窗户,光线阴暗.,但具有坚固耐用、温暖、防潮、防湿、防震和便于拆迁的特点。缺点是耗用木材多,不防火。现在很多地方已改建为土墙、瓦顶(或石棉瓦)房。

       土墙房

  这是泸水县六库、上江、鲁掌一带傈僳族的基本住房形式。建房时,挖平地基,砌好石脚,四周舂上土墙,以墙抬梁,梁上铺篾笆,作放置粮食和家什台,房顶盖茅草或木板、石棉瓦、瓦片。屋内以土墙或木板、篱笆隔为两间,里间为父母卧室,外间为子女房和客房。有的一房三间,正中为主房,两侧为子女房和客房。

  三、服饰

  傈僳族的服饰因地而异。贡山和福贡北部一带的傈僳族妇女,头戴由贝壳、料珠、圆形小海螺片、小圆铜纽扣串成的“欧勒”帽;身穿右衽收腰的短衫夹袄,短衫多为浅蓝、浅绿和白色,夹袄多为深蓝、深红、黑等深色,色彩对比鲜明;胸前佩挂由贝壳、料珠、银币、海螺片、玛瑙等串连成华丽多彩的一大绺串珠,傈僳语称为“拉本里底”。富裕人家的妇女(包括男性),还在腰间系一条缀满刻有黑色条纹的海螺片腰带;下身着长及脚踝的百褶裙,衣着美观大方。兰坪、福贡南部和泸水一带的傈僳族妇女则不穿长裙,不戴头饰。其服饰为上衣右衽,着长裤,腰间系一块围腰,青布或黑布包头,显得十分朴素和雅致。成年妇女戴银质或铜质手镯和戒指,脚穿自己编织的草鞋。

  傈僳族男子服饰差别不大,一般以黑布或蓝布为包头;上身着贴身对襟麻布短杉,外穿麻布长杉,上开大襟,无扣,无领;腰系线织布带,有的缀有海螺片、贝饰;下身着宽大麻布裤,长至膝下。头人、富裕户长者,挂珊瑚或玛瑙耳坠。成年男子一般喜欢右腰佩戴长刀,左腰挂熊皮箭包,显得十分英俊。

  解放前,傈僳族衣物多为自织的麻布。麻布多为白色,有的取植物汁和锅烟将麻线染黑,织成黑白相间的花麻布衣物。现在傈僳族的衣物布料,呢、绒、绸、缎、棉布、化纤,无所不有。解放前傈僳族男女均跣足,而现在穿胶鞋、布鞋、皮鞋、塑料鞋的已很普遍,反映了傈僳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责编:杨国锋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