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点“一刀切” 多一些“有得选”

2020-03-31 15:17:06 浏览:{{ hits }} 来源:云南网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恒情

  “如需采买挂钩贫困户所需物品,请于明天之内报办公室汇总,由办公室统一集中采买,产生费用由挂户干部个人承担”“所挂钩贫困户缺少生活用品,如小件的锅碗瓢盆电磁炉,大件的沙发衣橱电视机,请认真梳理形成清单报办公室汇总,原则上产生费用由本人负责”……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动不动就“一刀切”下发行政指令,逼着党员干部“自掏腰包”事情并不鲜见。而这种“摊派式”、“指标式”扶贫的出现,虽然初衷可能不坏,也是真扶贫、扶真贫的一种努力,但党员干部的选择权被架空,加之个人经济能力有限,难免不堪重负、一肚子苦水,最终让暖心事变成了闹心事、违心事。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剩下的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采取一些超常规、破常例的举措加快补短板,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早日致富奔小康,原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挖空心思寻找“捷径”,想方设法在容易出成绩的物质帮扶上动脑子,甚至不惜架空党员干部的选择权,让他们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自掏腰包”捐款捐物,而贫困群众却“置身事外”、坐享其成,必然会挫伤党员干部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很容易造成一种“如火如荼”的假象,最终影响的是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

  从本质来看,以“一刀切”方式将扶贫费用分摊到党员干部头上,是一种典型的摊派行为,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为了满足内心的“政绩冲动”,为了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为了让组织“高看一眼”,逼着党员干部“自掏腰包”,表现出了权力的任性与骄横,折射出个别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弱、服务观念差,习惯于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开展工作,不接地气、不晓下情、麻木不仁。这种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会加大党员干部的“无力感”,而且还会误导贫困群众,催生更多不合理的帮扶诉求,扰乱精准扶贫的节奏,在“风光一时”之后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埋下隐患。

  “只管领导满意不满意,不顾干部乐意不乐意。”现实中,党员干部选择权被“一刀切”架空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地方捐款献爱心,虽然把“自愿”两字挂在嘴边,但每每都把最低标准明确了,党员干部只能“乖乖就范”,爱心捐款变成了“爱心绑票”;再比如,有的地方号召党员干部参与政府融资,口口声声不作硬性要求,而单位的任务指标就摆在那里,最后只能均摊到每个具体人头上,少数人不得不四处借钱来完成任务等等。名目繁多的“照这样做”,层出不穷的“就一个选择”,加上四处挥舞的问责大棒,让原本严肃的行政行为成了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冷笑话”,党员干部苦不堪言、无力吐槽,徒增了不少“不可选”的无奈辛酸。

  少一点“一刀切”,多一些“有得选”,检视的是责任和担当,考验的是智慧和能力。只要少点“照此办理”的强制,杜绝“没其他办法”的推诿,改变“就一个选择”的观念,多用党员干部乐于接受的方式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就能把好事实事做到党员干部的心坎上。具体就扶贫工作而言,党员干部“自掏腰包”可能解得一时燃眉之急,但终究经不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并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毕竟,少了内生动力的脱贫,注定是站不稳、靠不住的“被动脱贫”。多想想发展产业、拓展就业的办法,给贫困户找到更合适的出路,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是党员干部应该精耕细作的,千万不要把精准扶贫的好经念歪了。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