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小蚂蚱“蹦出”好产业

2019-02-02 10:57:15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程玉莲 和戈 李宏

\

  临近春节,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拉竹河村村民和继文的手机响得比以往更欢,“都是订货的,说是为春节亲朋好友聚会做准备。”从蚂蚱养殖大棚向外走的和继文疲倦中藏着喜悦。

  蚂蚱虽小,但蚂蚱养殖在和继文眼里却是个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好项目,昔日田间害虫,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了“致富虫”。从自己养蚂蚱增收,到成立兰坪县飞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本村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和继文的蚂蚱产业可谓’越蹦越高"。

\

  初次养殖走弯路

  站在高处,放眼和继文的蚂蚱养殖合作社,30几个白色大棚在地里整齐排开,拉开大棚拉链,只见成千上万只蚂蚱密密麻麻、成群成串地铺满大棚的每一寸土地,有的在大棚中飞舞,细听还能听到进食的“吱吱”声。

  提起养蚂蚱,和继文可谓是兰坪“第一人”,由于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也走了一些弯路。

  2003年,高中毕业的和继文成为南下务工大军中的一员,之后的12年,他返乡结婚又外出务工。机缘巧合,2015年,从事污水处理工程的他再一次与来自山东潍坊的同事闲谈中吐露了不想长久漂泊,希望回家发展一份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让和继文没想到的是,同事竟为他张罗起与在老家养蚂蚱的亲戚见面的事来。得知可在潍坊免费学习蚂蚱养殖技术,和继文欣然前往。结束3个月的免费培训后,和继文以每斤400元的价格带回了6斤东亚飞蝗蚂蚱卵,在靠近澜沧江边的自家田地里搭起4个养殖棚,开始了养蚂蚱生涯。但由于孵化设备老旧、养殖技术滞后,第一批种卵没能孵化出来,2400元钱就这样打了水漂。

  失败没能浇灭和继文创业的初心,2016年,他索性购进20斤种卵,结合拉竹河村气候、温度等对孵化设备和养殖技术进行改进,20多天后,当那些幼虫破卵而出时,和继文说他的心都快从胸口跳了出来。45天后出栏的蚂蚱,除去用于育种的部分外,收获的40多斤,和继文全送了亲友,他说他要让亲友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

  顾客认可树信心

  第一茬蚂蚱虽然没赚到钱,却让和继文看到了希望的曙光,2017年10月,和继文成立了兰坪县飞蝗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己担任法人。也是这一年年底,一段时间以来,在兰坪县城菜市场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市民总能发现一个瘦弱的年轻人安静地蹲在一个小摊点前,面前是一盘油炸蚂蚱和一包牙签。遇到上前咨询的市民,年轻人也不多话,抽出牙签递给他们,免费请他们品尝来自澜沧江畔的被炸得金黄油亮的蚂蚱。“肚子那截黄灿灿、香喷喷的,口感太好了,比我们以前吃过的好吃。”“有一股淡淡的青草味,好闻更好吃。”……那一年,12个大棚,出栏600多斤的两茬蚂蚱,每斤30元的价格,让和继文收获了2万多元。而2018年收获的三茬蚂蚱共700多斤,又给和继文带来了近3万元收入。

  微信朋友圈的强大功能,很快让和继文的蚂蚱进入食客视野,或速冻或油炸后的小小蚂蚱,借助网络的力量振翅“飞"向福建、成都、深圳、下关、维西以及兰坪、六库等寻常百姓、饭店的餐桌,来自消费者的好评,让和继文认定了将蚂蚱养殖这条路走到底的决心。

  看到和继文将蚂蚱养岀规模并挣了钱,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纷纷向他取经,希望跟着他养殖蚂蚱脱贫增收。

\

  政府帮扶壮规模

  和继文知道,要想进一步壮大自己的蚂蚱产业,带领贫困户脱贫,资金问题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得知和继文的想法和苦恼后,2018年年底,石登乡政府通过多方协调,给予和继文的合作社21.1万元的政府涉农资金扶持。决心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和继文,下定决心向贫困群众传好蚂蚱致富接力棒。这一年,养殖棚由最初的12个竹棚变成32个钢架棚,社员由一开始的只有他一人变成4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社成了社员共同的“家”,而和继文则成了带着大家向前奔的“家长”。根据协议,从2018年开始,合作社每年给每户社员分红,有效期为3年。

  为保证充足饲料,合作社流转了养殖大棚周围的21亩田地,用于种植墨西哥玉米草和黑麦草。从和继文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蚂蚱养殖是“短频快”项目,投入少、风险低,一般3至4个养殖棚只需1个工人打理。和继文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蚂蚱饲料以牧草为主,每天喂3次,每年收3至4茬,每个大棚每茬产60至80公斤,以每公斤60元计算,1个大棚年收入就可达1万元左右。

  “他们平时就是割割草,定时清理大棚里的蚂蚱粪便,晒干后拉到田地里给牧草施肥。“和继文指着大棚下方正在给牧草施肥的几名工人道。

  社员和陆银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合作社社员,因孩子小、母亲身体欠佳,导致他无法外出务工。加入合作社后,和陆银便断断续续在其中务工,除享受分红外,一天120元到150元不等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的忧虑。

  谈及今后,和继文满是自信,“养蚂蚱是条致富好门路。蚂蚱怕药,沾药必死,这就注定它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时下在餐桌上最受欢迎。另外,蚂蚱还能入药,销路不用愁,效益也不错。”和继文说他的理想是将养殖棚扩大到100棚,实现年产量30吨,年产值120万元,在让这些美味“飞"向寻常百姓餐桌的同时,让更多村民从养殖蚂蚱中受益。

  以“飞蝗”命名的合作社,寄托了和继文的太多期待——飞黄腾达。

  但愿,和继文的合作社一如其名;但愿,这来自澜沧江畔、带着淡淡青草味的小小蚂蚱能带着拉竹河村民的致富梦飞向更高更广阔的天地,在拉竹河村产业引领、主动脱贫、持久致富的生动画卷上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