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怒江傈僳美食,感受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这是很多游客来怒江旅游的初衷。春节前,记者来到了位于泸水市六库镇麻布河附近的“怒姆美客来”农家乐。在那里,体验到了美食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也感受到了创业人李寿英对于傈僳文化的挚爱。
从偏远落后的傈僳山寨来到六库创业兴家,从一个农家女子成为传承傈僳传统餐饮文化的开拓者。一路走来,李寿英的创业故事成为了怒江餐饮行业中的佳话。“美客来开业之初,我就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把美食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去品味和传承。”在李寿英看来,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源自于她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融合。
2012年,随着怒江旅游行业的兴起,李寿英抓住机遇在上江镇办起了“美客来”农家乐。因为融入了民族饮食文化,打造了傈僳族“手抓饭”品牌,几年来,生意一直红红火火,各路食客络绎不绝。2018年,正逢怒江大力推进交通项目建设,“美客来”位于建设区域属拆迁范围,新店“怒姆美客来”农家乐便由此而生。
位于麻布河畔的新店,占地9亩,四面青山环绕,清澈的河水从中划过,将农家乐一分为二。傈僳族圆形贝壳装饰构成了农家乐的主要元素,现代建筑与传统木屋融合而建的餐厅占了整个农家乐的主体部分,与餐厅对岸的位置则是体验核心区——傈僳族文化体验中心。
对于傈僳文化的融入,李寿英不仅在建筑上将其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她将本民族的元素融入到客人吃、看、玩的过程中。
享受傈僳族传统美食“手抓饭”,观看民族歌舞展示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体验民族八套舞……给视觉和味蕾以原生态的体验是农家乐服务宗旨。“在吃方面,美客来以傈僳族传统美食’手抓饭‘为主,兼顾傈僳漆油鸡、手撕乳猪、手撕全羊、鸡肉拌饭等。”李寿英介绍说,品尝原生态的美食是让客人了解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这也正是“怒姆美客来”创建初心。所以她店里所需要的乳猪、土鸡等食材和“布汁”,全在附近的农村采购,菜肴做法也融入了更多传统技艺,给客人纯正的味觉体验。而每个月平均100多头的乳猪和1000多只土鸡的订购量,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养殖热情。
“为了让客人深刻了解傈僳族文化,我在农家乐里建了’博物馆‘,里面展示着过去老一辈傈僳族人所使用的生活物品,让大家看看过去傈僳族人是怎么生活的。”李寿英口中的“博物馆”实际上是农家乐的傈僳族文化体验中心。“这是竹水壶、这是木犁、这是木床……每件展品我们都是从农村淘来的。”在体验中心里,李寿英收集整理的物品多数是傈僳族生产生活用具,在她心里,这些老旧的物品最能反映以往傈僳族的生活状况,记录着傈僳族的发展历史,客人只有通过最为直观的认知,才能深入了解一个民族。
“我想等以后有时间了,多集些老物件,把傈僳文化展示给大家。”李寿英计划扩大体验中心规模,用以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传承。
夜幕降临,屋檐上大红灯笼渐渐亮了起来,红色的喜庆映衬在宾客的脸上。在院场里,篝火正旺,一旁的傈僳族传统艺人,敲锣打鼓吸引着客人,向他们展示“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
“我还是第一次在这么近的距离看到上刀山下火海表演,真是太震撼了。”来自保山的萧剑斌第一次来怒江,随朋友在“美客来”吃饭,这里的美食和精彩的表演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随着篝火越烧越旺,农家乐里舞乐声响,客人们在身着民族服装的服务员带领下,围团成圈,跳起了八套民族舞。“有美食,有展品,还得要有互动活动,这样客人才会喜欢这里,才能零距离感受傈僳文化。”李寿英说,店里的服务人员,本地员工有30人,来自缅甸籍傈僳族员工有14人,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个个都会跳民族舞,唱民族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客人更真实的文化体验。
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书面的文字记载,亘古千年历史长河中,老一辈人用生活记录着传统,体现在饮食、歌舞和口口相传中。李寿英用她的方式传承着傈僳文化,用最初的心经营着创业的梦想。
“我要把农家乐打造成为集傈僳餐饮文化、手工技艺、民俗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展示体验中心。”除此之外,李寿英还计划开展傈僳“摆时”“优叶”“木刮”等传统文化传承培训,努力打造怒江傈僳餐饮文化基地,让游客从餐饮美食、民族歌舞中深入了解傈僳族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提升怒江餐饮文化品位和怒江旅游知名度、美誉度。
编辑:陈金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