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托管代养”模式让贫困户坐享分红

2019-01-30 16:52:00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程玉莲 和戈 李宏

\
坐落于青山间的合作社

  新年伊始,一大早,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松柏村四组63岁的余汉莲便与15个村民小组的34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来到坐落在距离村委会7公里的兰坪县宏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喜滋滋地从村党总支书记、合作社负责人罗青松手中接过800元分红。冬日的小山村,因这喜人的一幕瞬间变得温暖,拿着分红款的余汉莲则不住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想都想不到,不用自己养,还能分到钱,这种方法扎实好!”

  当天发放的32万元分红款,是2016年7月合作社成立以来迎来的第一次分红,而说到“托管代养”,余汉莲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合作社用我们的名义贷款,本息不用我们还,牛也不用自己养,才第一年就白白得800块钱,听说明年最少可以分到2500块,这明摆着就是政府在照顾我们嘛。”

\
沐浴在冬日暖阳下的肉牛

  余汉莲所说的“托管代养”,是兰坪县针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的扶贫模式,即通过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建立养殖托管扶贫模式。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并设立监管方,由贫困户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资金交由合作社购买畜禽,统一负责饲养、日常管理和运输销售,期间,畜禽生、死、淘汰、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贷款到期由合作社负责偿还本息,并每年向贫困户分红。

  “没有风险,不花力气,只管拿钱,好事都让我们赶上咯。”余汉莲的儿子2017年患病去世后,儿媳外出打工杳无音讯,留下正在上小学的孙女孙子,因无劳动力,祖孙3人日常开支仅靠几亩薄田瘦地里产出不多的大米和玉米,收入更无从谈起。

\
罗青松在圈舍里查看肉牛长势

  地处澜沧江东岸的松柏村委会辖15个村民小组607户202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0户1261人,是一个傈僳族、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如何为贫困户找出路、谋脱贫,成为镇党委和村“两委”班子以及挂联单位怒江供电局的“集体意识”。考虑到松柏村自古以来就有养殖传统,为盘活国家对贫困人口倾斜的扶贫资金,让其成为贫困户“造血”的“驱动器”,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后,松柏村贫困户最终选择了“托管代养”产业发展模式。2017年3月,由合作社社员筹资100万元、村集体投入80万元、挂联单位怒江供电局扶持300万元、申请产业发展资金1020万元,总投资1500万元的兰坪县宏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动工建设。村里通过“托管代养”方式,将社员的产业发展资金从临沧市和文山州购置成西麦塔尔肉牛和阿格斯肉牛投放到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全程饲养、防疫等,至此,包括余汉莲家在内的松柏村3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合作社社员,实现了由“贫困户”向“股民”的转身。根据协议,合作社年底给贫困户固定分红,协议有效期为3年。

  余汉莲不懂什么是“托管代养”,也不知道合作社为何给自己分钱,“我年纪大,这些牛就是分给我也养不活。现在好了,一样不用做就可以分钱,国家政策太好了!”

\
经过粉碎后打包的青储饲料

  作为合作社负责人,罗青松说合作社将一如既往地把分红放在第一位,让贫困户更多分享红利,早日脱贫。

  合作社的成立,还推动了种植结构的有效调整,如今的松柏村,已由过去单一的玉米种植转向玉米、青贮饲料“并重”,合作社负责定期收购。

  合作社的成立,同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李青海原来靠养蜂维持家用,因妻子身体不好、孩子上学,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选择了在合作社务工。让李青海没想到的是,他们家的牛除能在合作社“托管代养”实现分红外,他在合作社还能有一份收入并可以跟着珠海来的技术员系统地学习养蜂技术。“放在合作社里的牛每年有分红,社里包吃包住,一年的打工收入有3万左右,还不耽误照顾媳妇娃娃,最好了。”李青海说。
 

  “跟贫困户签订’托管代养‘协议,就意味着我们合作社已经跟他们息息相关,经营、挣钱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肩上的责任更大了。”罗青松说尽管有压力,但依然为村民的这份信任感到自豪,“我们的牛今年就可以出栏,有了效益,到时分红肯定更多。”

  目前,合作社肉牛存栏量达210头,与大理预定的40头西麦特尔肉牛将于春节前运抵,预计今年存栏量将达600头。“下一步要继续延伸产业链,建一个冷冻库,养殖、屠宰、分割、销售一条龙,带动更多贫困户,让他们的收入更加稳定,让合作社成为全村的扶贫’托管代养‘基地。”对合作社未来走向,罗青松有着自己的思考。

  编辑:陈金勇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