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订单种植”模式让新华菜农实现“家门口”数钱

2019-01-27 14:03:17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陆娉婷 程玉莲 和戈 李宏

\

  新华村全貌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新华村兰坪县红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早晨,社员是闻着田畴深处和大棚里那些泛着清芬的蔬菜开始一天的工作的。

  说起兰坪县蔬菜种植,自然绕不开新华村;而说起新华村兰坪县红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就不得不提周松鹤。

  事业小有成就,他却毅然返乡

  “阿叔,这边需要今天平整出来,尽快种上莴笋苗,你多辛苦点。”在一块闲置的地里,一名叫周松鹤的年轻人正跟工人和润贵交待种植和管理事宜,见到记者,他礼节性地点了点头。

\
周松鹤正在为社员示范番茄修枝打叉技术

  “这是上月刚种下的白菜,到学校开学,刚好供应得上。”周松鹤蹲下身,仔细扒拉菜根,叮嘱和润贵晚饭后将沟渠里的水截到菜地里来。

  澜沧江属干热河谷,自然条件好,光照时间长,沿江群众除种植水稻外,还有着蔬菜种植的传统,蔬菜品种多、口感好的新华村,被冠以“兰坪菜篮子”的美誉,但小而散的传统种植模式,严重制约着群众增收。

  而立之年的周松鹤从未想过,好不容易才从山沟沟走出去并立志要在外面“混出个样子来”的他有一天居然会跑回来。2008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他顺利进入一家外企上班,通过打拼在短时间内成了区域经理。就在亲友以为他这辈子就这样“顺风顺水”下去时,他却于2012年带着女友毅然回到村里,以5名社员、50万元注册资金的底子“一意孤行”地注册了兰坪县红谷种植专业合作社。他说,他认定自己这辈子最好的前程就在家乡,在新华。

  原本可以稳赚不赔,他偏“不走寻常路”

  “我们的业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红米种植销售和家禽家畜养殖销售,日子嘛,还算过得去。”维持合作社运转,实现年终分红,对农学专业毕业的周松鹤来说其实不算难,但他却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打记事起,他就看到村里几乎每家都会种菜,却无人因种菜发达过,非但不发达,还有很多人受穷。能不能将大伙吸收到合作社,大家一起种菜,一起过上好日子?

  说来容易做来难。周松鹤没想到,自己只是试探性地把想法往那里一说,却不料激起了大波澜:“我们种了一辈子的菜,你一个毛孩还跟我们犟?”“你文凭高不假,但书上那些就是花架子!”“就你那样种,稀稀拉拉的,给100亩地也种不了几棵!”……

  获知周松鹤想法后,挂联单位兰坪县农业局当即扶持了30万元,于2018年建成占地面积5亩的育苗基地,为社员免费提供菜秧。

  眼下正值全县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放寒假,育苗大棚里,育苗盘上的蔬菜品种显得比以往少了很多,但大棚下方50米处,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建成的20亩试验示范教学展示区赫然在目,一场不期而至的冬雨,让白菜、胡萝卜、莴苣、莲花白、小葱等时令蔬菜愈显青翠。

  “村民不相信我们肯定有原因。怎么办?先种给他们看嘛!”周松鹤道出了建试验示范教学展示区的原因。

  看到合作社种出的菜不仅品相好,而且产量高,在展示区徘徊了不止五趟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白世昌终于下定决心跟着合作社干。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2018年7月,由村干部和全村3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100万元,在村党总支牵头、村干部参与下,以蔬菜育苗大棚为基地,生产优质蔬菜和本土特色农产品为主,集蔬菜、特色水果、特色种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新华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式形成,“党总支+合作社+订单+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点对点、手拉手的帮扶,义务培训并免费提供种苗、农资、肥料等生产物资,党员干部带头干、风险干部担、利益全社享的做法,让合作社成了大伙的“靠山”。

  企业青睐,让合作社牵起“订单种植”的“手”

  育苗基地旁,即将建成的兰坪汇景商贸有限公司驻红谷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收购示范点施工现场,轰鸣的机械声,让这片坐落于澜沧江畔的土地充满盎然生机。

  作为兰坪县具备向全县中小学校、幼儿园配送食品生鲜资质的企业,冲着“兰坪菜篮子”这一名气,兰坪汇景商贸有限公司向合作社抛来了“橄榄枝”。至此,企业“点菜”、合作社“种菜”的“订单种植”模式初步形成。

\
正在育苗大棚里育苗的工人白树花

  “在这里做活,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比在家干活好多了。等合作社发展好了,我们的收入肯定不会少。”因为上年纪,加之没文化,47岁的白树花从未外出务过工,到育苗基地务工的她,如今每月能有1980元收入。“这个活不累,主要是还能顾家。”白树花说。

  和白树花一样处于“尴尬年纪”的还有66岁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润贵。和润贵的日常工作是帮合作社守材料,兼顾菜地管理,每月2000元的工资,解决了他和老伴儿的吃穿用度。

  走进白世昌家规范种植的菜地,一股蔬菜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芹菜、蒜苗、黄瓜、西红柿等品种应有尽有,一派绿意盎然。

  “种菜不累,卖菜才累,以前每天天不亮就要把菜拉到镇上,自己守摊,跟别人讨价还价,卖不完只能丢一部分,拉回来喂猪一部分,心疼得很。”说起卖菜经历,白世昌的无奈写在眉宇间。然而说到合作社,他一下子又高兴起来,“现在好了,这个问题合作社帮解决了,我们只管把菜种好就行,不用操心价格,技术员还随时来菜地转。”白世昌家的6亩菜地,第一茬已销售完毕,二月底收获的第二茬,预计能给他带来3万元左右的收入。

  80亩菜地,为企业提供了充足菜品,“订单种植”模式,让合作社实现了以产定销。

\
“订单种植”让新华蔬菜搭上物流配送快车

  谈到合作社前景,“不安分”的周松鹤又变得“不安分”起来,“我们准备建仓库和蔬菜分拣车间,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周松鹤告诉记者,除完成订单外,他们还在镇上租了铺面,鼓励农户加入销售活动,进一步提升新华蔬菜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将新华打造成兰坪县菜篮子基地和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不负“兰坪菜篮子”这一盛名。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