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值冬闲时节,但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谷川村田间地头处处是忙碌的身影:一座座遮阴网大棚里,村民正忙着播种、填土、盖膜;一排排整齐划一、宽敞整洁的农家圈舍内,村民有的忙于向客商介绍猪种,有的在照看母猪产仔;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上,社员们喂鸡的、管理蜂群的、给冬桃套袋的……往日靠着墙根晒太阳闲扯家长里短、聚众喝酒、赌博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谋产业、学技能、抓生产的繁忙景象。
谷川村坐落在澜沧江西岸的碧罗雪山东麓,是一个以白族、彝族、傈僳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辖14个村民小组,共673户2905人,是兰坪县深度贫困村之一。受自然条件影响,加之村民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外出谋生技能,曾经住土坯屋、运输靠人背马驮、生活全靠一亩三分地传统农产品是村里多年来的生活写照。
自2015年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云南国土学院)挂钩帮扶谷川村以来,本着“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消除精神贫困”的理念,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安于现状、不求发展等问题,在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发展上扶持、精神上激励,引导贫困群众主动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内生动力,着力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信心。经过4年多努力,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419户减少至200户,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意识日渐增强,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提升。
拔除“思想穷根”,激活群众“心”动力
“国家政策这么好,国土学院老师背井离乡来帮我们脱贫致富,我们自己再不努力,那实在是说不过去了,也真对不起国家和一心帮我们脱贫的扶贫干部了。”村民和龙生从小受环境影响,既无谋生技艺,思想观念又比较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一家生活很困苦。国土学院挂钩帮扶谷川村后,驻村工作队经常到他家走访,帮他出点子、谋良策,让他的思想观念逐步得到转变,增强了脱贫信心。去年,在国土学院的帮扶下,他积极发展羊肚菌种植,收入1万多元,实现了脱贫摘帽。尝到甜头后,他发展生产的劲头更足了,今年他扩大了种植规模,决心用自己的勤劳早日奔上致富路。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只要听党话,跟党走,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我们农村人一样能过上好生活。”谈及将来,和龙生对幸福生活充满信心。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要想办法让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努力增强他们的’造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彻底脱贫。”国土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语重心长地说“送钱送物只是一时之济,难解长期之忧,要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得想方设法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自挂钩帮扶谷川村以来,国土学院始终把“志智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除驻村工作队经常开展入户走访以及集中开展各类讲政策宣讲外,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先后30多次率队深入到该村每个村村寨寨、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与贫困户围坐在火塘边交心谈心,一起睡在破旧木楞房里“认亲”,一起在田间地头干活谈心,一起和贫困户找“穷根”、想办法,帮他们树信心、立斗志。同时,学院80余名中层干部分别多次深入到挂联户家中“认亲戚”,深入了解联系户生产生活情况,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和联系户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帮他们想脱贫之策,指致富之路,从思想上消除他们的贫困意识以及“等靠要”思想,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脱贫致富意识。
“在扶贫工作中,我们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逐户’会诊‘’把脉‘,再以户施策,力求扶贫扶到点上、脱贫脱在根上。”在谈到如何帮助贫困群众真正脱贫时,谷川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钱学飞说。
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挂钩帮扶谷川村以来,国土学院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谷川村特困学生建立了“一对一”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交流、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关怀和帮助。
和方燕姐弟家住谷川村凤川村民小组,3年前,父母相继离世,生活学习全靠低保维持。2017年,姐姐和方燕高中毕业,弟弟和燕东初中毕业,毕业时,姐弟俩报考了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根据兄妹俩的特殊情况和志愿,学院给予了减免全部学费和最高生活补助等帮扶措施,确保姐弟俩不失学、上好学。
“学院是我们的家,学院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我们的亲人,他们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给我们全免学费,让我们享受最高生活费补助,我们会好好珍惜学院给予我们的一切,用优异成绩回报学院恩情。”记者电话采访姐弟俩学习生活情况时,听筒里传来的是姐弟对国土学院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石登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土学院在做好谷川村教育帮扶的同时,还深入石登中小学,详细了解教育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并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推进智力脱贫。
“石登乡教师队伍人员不足、教育水平偏低,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泽华介绍,针对石登乡整体教育资源不足的实际,国土学院用两年时间先后对全乡3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全覆盖轮训。2017年7月,最后一批120名教师到大理学院进行了培训,通过讲座、参观等体验式培训,拓宽了乡村教师眼界,让老师们了解了最新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师资不足问题,学院派出11名优秀教师到石登中学开展支教工作,支教教师不仅承担语、数、外等主科教学任务,还开设了计算机、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法培训,帮助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针对当地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低,国土学院引入外力聚合力,向深圳飞亚达集团申请到“青蓝使命”项目慈善援助,确定每年由学校和飞亚达各出资10万元,在石登乡中小学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用于资助石登乡特岗、特困教师及困难学生等。2017年暑假,飞亚达公司专门组织石登乡16名基层教师赴深圳、香港学习交流,让一线乡村教师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上火车飞机,开拓了眼界,激发了教师献身教育的内生动力。3年来,学院和飞亚达累计为石登乡中小学师生发放了50万元奖教金、奖学金和乡村教师发展基金。此外,国土学院每年还为石登乡提供20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乡政府统一调配,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国土学院的用情用力帮扶,我们学校中考成绩从2015年全县倒数第2名上升到2018年全县乡镇中学第2名,优秀人数从21人上升到49人,大大提振了全校师生的信心。”石登中学校长熊云山坚定地说,他将进一步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带领教师克服困难,转变观念,积极探讨教育教学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授以“技术之渔”,提升脱贫“战斗力”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羊肚菌生长很重要,地膜下的温度控制在12-15摄氏度,空气湿度控制在65%—70%,只有做好生长过程中的管理,羊肚菌才能更好地生长,才能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在古川村一个羊肚菌种植大棚里,村民和玉辉正在给羊肚菌种植户讲解栽培管理技术。
“去年,国土学院带我们去丽江市永胜县一家大型羊肚菌种植公司学习了几天,在那里学到了标准的栽培技术,现在我把自己所学技术传授给乡亲们,大家一起种羊肚菌,一起赚钱。”和玉辉介绍,2017年,国土学院扶持他和其他10名贫困户外出观摩学习羊肚菌种植,学成归来后,在国土学院的全力帮扶下,他们一起试种了5亩羊肚菌,最终喜获成功。看到羊肚菌种植有“钱”景,不少村民也纷纷加入了羊肚菌种植中,下一步,他们将逐步扩大规模,带领村民通过种植羊肚菌脱贫致富。
“不管是外出打工还是在家发展产业,都必须有一技之长,有本领,有技术,勤恳劳动才能有好的生活。现在国土学院给我们提供多种技能培训机会,让大家缺啥补啥,有了一技之长,不愁找不到好工作。”这几天,谷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正中和该村12名村民参加了驾驶技能培训,这是国土学院帮助群众增强自身脱贫致富能力的又一举措。和正中告诉记者,前几年他一直外出打工,家里生活还不错,近几年妻子有病在身,两个孩子都在学校读书,自己不便出远门,急需就近就业,朋友给他在县内介绍了一份在企业开车的营生,收入也可观,但苦于无驾照,只能暂时放弃。对于这次培训机会,和正中格外珍惜,“取得驾驶技能资格证书后,就可以就近就业,更好地照顾家里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脱贫攻坚中,国土学院始终把扶贫扶技作为脱贫增收的有效手段,结合贫困户需求,通过开展特色种植养殖技能培训、驾驶技能培训等,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让他们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提升脱贫“战斗力”。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