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成以上是文盲到“两基”通过国家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从教育落后到科教强市战略得到有力推进……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泸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从政策措施、资金投入、人力资源等方面不断加大保障力度。历经40年风雨阳光的泸水教育,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办学水平、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基础设施、教育管理、教学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撑起了千万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如今的泸水,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153所、教职工2607人,在校(园)学生34042人。至2018年年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8.4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33%,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同步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提升,到2018年,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7.06年。
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从14年免费教育到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均衡发展,从幼无所托到幼儿园“井喷式”增长,40年来,泸水民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普六”“两基”,夯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
由于历史原因,泸水教育起步较晚,解放前,文盲率高达99%以上,即便到1950年年初泸水解放时,全市也仅有省定完小(原鲁掌完小)1所,受教育人口覆盖率、入学率、巩固率不容乐观。
随着泸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的与“两基”工作相关的文件,全市“两基”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全市实现了普及六年义务教育,由此,泸水教育进入“普六”向“普九”战略转移的新发展期。2006年,全市实现了“两基”工作目标,人均受教育年限从“普六”时的5.8年提高到6.45年。
2010年,全市“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全面实现了“两基”工作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并顺利通过州级复核和省级评估,2018年12月初,国家教育部督导评估组对泸水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评估。截至目前,全市小学在校生人数由2010年的16171人增加至1712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65%,比2010年的99.10%提高0.55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人数由2010年的6818名增至7652名,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9.18%,比2010年的97.25%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40年的努力,40年的“普六”“普九”“两基”再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泸水实现了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全市只有39人参加普通高考,2018年已增至517人;高考录取人数从1978年的5人增加到2018年的480人;高考录取率从1978年的12.82%提高到2018年的92.84%。
教育投入,催生全市最美建筑
大雪时节,走进上江镇大练地村大山脚村民小组独具傈僳族特色的大山脚幼儿园,只见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宽敞的操场上欢快地做着早操。走进去,但见教室、午休室、大型玩教具、校园监控设备一应俱全,若非群山环绕,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个2017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的自然村幼儿园。在这里,幼儿可免交保教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还能享受到生活费资助政策。2015年,在省、州各级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泸水市通过3种特色模式开办乡村幼儿园,短短两年时间就将6所幼儿园变成了87所,率先在全省内实现了“一村一幼” “一乡一中心”“一县一示范”目标。
2018年9月3日,对大兴地镇维拉坝小学师生来说同样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由珠海格力集团斥资5000万元捐建的泸水市格力小学和格力幼儿园如期开学,来自大兴地镇维拉坝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第一批450名学生相聚在这里,共同放飞求学梦。这所矗立在怒江之畔、高黎贡山脚下的傈僳族风格浓郁的学校,成为全市乃至全州最美的风景,也成为我州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的一流特色学校。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泸水教育无论是学校数量、规模、办学软硬件,还是受教育程度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过去低矮破旧的校舍被窗明几净的现代建筑所代替,校舍成为当地最醒目、最漂亮的建筑。
清晨,从洛本卓中心完小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让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坐在经过“全面改薄”后的明亮的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脸上是藏不住的幸福,在他们眼中,现在的学校,是村里最漂亮的房子。
教育迎来跨越发展新机遇的泸水,2015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教师周转宿舍建设项目、全面改薄、教育技术装备等“五大工程”,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92亿元,排除D级危房面积10.0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9.18万平方米;投入70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616套3.57万平方米。投资976万元,建成校舍面积175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800平方米,在建校舍面积390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5612平方米。截至目前,完成校舍改造投入9513.24万元,建成校舍面积80593平方米。完成学生用床、课桌椅、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室设备等教学装备投入2276.42万元,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生均一桌一椅,寄宿学生做到生均1个床位。共投入4417.58万元,加固改造C级校舍2.63万平方米……
一个个数据,体现着国家对泸水教育事业前所未有的关注。
惠民政策,温暖山村孩子心
说到免费教育,称杆乡玛普拉地村黑我王地组的阿生纳老人不由感慨:“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幸福了,学费不用交,还可以拿补助,吃住条件比家里还好,感谢党的好政策。”
阿生纳老人的孙子孙女分别在称杆乡中心完小上三年级和四年级,按照泸水市“两免一补”政策,孙子孙女每年各有1970元的生活补助。老人说,以前村里也有小学,但校舍破旧,办学条件很差,现在的学校整洁、教师素质高,学校还专门配备了生活保育员照顾低年级学生的生活起居。
“我还特别去看了食堂的伙食,有十多种菜,我很放心。”阿生纳老人补充道。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一直以来受到泸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先后实施的“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补助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让泸水山区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资料显示,近三年来,泸水市共下拨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专项资金5409.76万元,享受学生68140人次;下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资金5639.52万元,享受学生56693人次;下拨中央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1159.67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补助66135人次;下拨全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补助资金4880.18万元,享受学生61758人次。在落实14年免费教育政策上,2017年,免除学前2年在园(班)幼儿人数2376人,免保教资金478.81万元;补助学前教育2年在园(班)建档立卡户幼儿247人生活费52.03万元。免除普通高中学校3年在校学生1660人学杂费199.2万元,免除1513人住宿费24.21万元,免除1660人教科书费74.7万元,补助建档立卡户学生210人生活费14.2万元……
一系列好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效推动了泸水教育的快速发展。
锻造师魂,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12月3日,星期一,在泸水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217班,英语教师何梅花正带着学生对上一单元的词汇进行复习。根据教学需要,课前,何老师指导学生将课桌布置成“方桌会议”形式,近50名学生共分成人数不等的6个小组。“每节课,何老师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她和有些老师不同,很能读懂我们的小情绪。”学生熊志彪由衷夸赞起自己的老师来。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何梅花有幸成为“云南滇西边境山区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的受益者,于2016年6月获得赴英国雷丁大学“镀金”3个月的宝贵机会。
何梅花是泸水市中学教师出国研修后把课堂教学变得“比以往更有生机活力”的代表。近年来,泸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采取 “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共选派438名校长和13805名教师到省内外培训,并引进13名珠海市等先进地区教学能手到薄弱学校支教,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计划,通过“国培计划”等项目,共培训教师2879人次,全市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泸水市严格依照相关规定,把好教师“入口关”, 仅2015年以来就招录了235名特岗教师,同时不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金、班主任岗位补助金,并投入700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616套3.57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共有专任教师2371人,其中小学1250人、初中544人、高中281人、幼儿园280人、特校16人。全市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52%、100%和94.44%。
40年风雨砥砺,40年薪火相传。40年的创业汗水,已成为泸水实现更大突破的坚实基础;40年的发展成果,正被18万泸水人民共享;40年的辉煌成就,也必将永载泸水史册。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