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依然瓜果飘香,满眼生鲜、生机勃勃。
草果地里,红彤彤的草果堆积如山,村民们忙着分拣、搬运;密林深处,一排排蜂箱有序摆放,成群的蜜蜂不断飞进飞出,忙碌采花酿蜜;草莓地里,红绿相间的草莓果实累累,呈现出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山间乡村,一排排干净整齐的农家院落、一条条穿村而过的水泥路、一盏盏照亮山村夜晚的路灯,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田垄间、房舍前,一个个勤劳耕作的身影、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话语,映衬着和谐美丽的新农村画卷。这幅温馨怡人的画卷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给贡山县带来的巨变。
近年来,贡山县按照中央、省、州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紧盯产业主攻方向,突出特色优势,精准确定扶贫主导产业,狠抓产业发展经营模式、品牌打造、提质增效等工作,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明确发展思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2018年3月,贡山县明确了“543321”产业发展思路,即到2020年全县要完成商品畜禽50万只(羽)、4万群中华蜂、30万亩草果、30万亩木本油料、20万亩中药材、10万亩特色种植,实现草果、中华蜂、菌类3大产业产值分别在1亿元以上,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新型经营主体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县大小畜禽存栏23.4万头(只),完成中华蜂养殖1.2万多箱、草果种植21.6万亩、木本油料种植24.2万亩、中草药种植1.1万余亩、特色种植4万余亩。
“发展产业不能盲目照搬发达地区发展经验,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当地实际,依托区位优势,精心谋划产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全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贡山县副县长李红高介绍,为如期实现“543321”产业发展目标和3大产业发展目标,贡山县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立足当地实际和发展目标,理清思路,从县域纵向、横向两个不同方位详细做了产业发展规划。
从纵向分为五个产业带:在海拔2400米以上的为限制开发带,主要以生态保护为主,适当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2000米至2400米的山腰、半山腰为中华蜂产业发展带,主要以中华蜂养殖以及中药材种植为主;1800米以下的怒江两岸为特色产业发展带,主要种植豆类、杂粮等;河谷箐沟阴坡、半阴坡为草果产业发展带,主要以草果及林下中草药种植为主;山脚为菌类产业和加工产业园带,主要以种植羊肚菌、金耳、蔬菜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从南到北横向怒江流域分三个发展片区:普拉底乡至茨开镇片区,主要发展草果、蔬菜、中华蜂和林下中草药;茨开镇至捧当乡片区,主要发展羊肚菌、蔬菜、中华蜂等;丙中洛镇片区,主要发展特色种植和短、频、快中药材种植。从南到北独龙江流域分两个产业发展区片:孔当村以南至马库村片区主要发展草果、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业,孔当村以北至迪政当村片区主要发展中药材、菌类和中华蜂。
同时,为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贡山县还投资建设了中华蜂文化产业园区、峡谷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食用菌加工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区4个特色园区,打造了贡山怒江流域草果产业带、贡山独龙江流域草果产业带、贡山食用菌产业带,丙中洛药材谷、独龙江药材谷、牛朗当草莓基地、黑马山药种植和中华蜂养殖基地,最终形成“四区三带两谷两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种下“摇钱树”,收获“金果果”
产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农民富。贡山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果、羊肚菌、中华蜂”三大产业和山药、草莓等特色经济作物,为贫困群众开启致富“金钥匙”。
11月,正是贡山县草果成熟时期,红彤彤的草果映红了高山峡谷,漫山遍野飘着草果清香。
清晨,普拉底乡草果地里,人来人往,一辆辆满载着草果的小型农用车缓缓驶出基地,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忙于采收草果。“去年我家草果收入10多万元,今年比去年结得更好,只是价格没有去年理想,但收入三四万元应该没问题。”普拉底乡力透底村委会东月各小组村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余德清说。
“去年余德清家草果收入10多万元,在普拉底乡来说不算高,有的家庭收入达到100万元。”普拉底乡党委书记杨玉华介绍,2017年,普拉底乡迎来了草果大丰收大增收,和余德清家一样,不少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草果收入摘掉了“穷帽子”。
2017年,普拉底乡累计草果种植面积达80547亩,挂果面积50499亩,人均草果种植面积14亩以上,总收入2394万元,人均收入4047元。
茨开镇茨开村委会充分利用光照强、土质疏松、交通便利等优势,结合市场需要,大力发展草莓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当初冬的太阳冉冉升起时,记者走进茨开镇茨开村委会牛郎当村民小组草莓地里,只见一丛丛青翠的枝叶下,一颗颗红白相间的草莓色泽亮丽、分外诱人。
“现在草莓还没有大批成熟,但不少县内外客户就已纷纷打来电话订购,这不,刚刚又接到来自州里的一个客户电话,叫我摘几斤草莓给她,她要带回去六库。”村民余新边摘草莓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
17年前,余新和乡亲们一样,依靠传统种植包谷和蔬菜为生,收入低,日子过得很艰苦。2001年3月,余新从女婿家取来3株草莓苗,随便种在花盆里,几个月后,结出了红嫩清甜的草莓,后来越长越多,余新试着把结出的仅有的一点草莓和蔬菜一起背到街上去卖,出乎意料的是深受消费者青睐。于是,余新开始重视草莓种植,他边种边实验,还进行反季节种植,最终摸索出一套与本地水土、气候相适应的反季节草莓种植方法,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产业的新路子。在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后,余新主动向村民们提供草莓苗和种植技术,带动村民积极发展草莓种植。
近年来,贡山县把草莓种植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来抓,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基地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引导群众积极发展草莓产业,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草莓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成为当地有影响、受关注的特色产业。2017年,全村草莓种植达500余亩,共收入200余万元,受益农户达188户590人。
余德清家通过种植草果甩掉“穷帽子”,茨开村委会种植草莓增收致富,这是贡山县推进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贡山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准优势产业,精心制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有效整合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模,精准发力,做大做强特色种植,逐步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致富产业(产品)”。截至目前,全县种植草果21.59万亩、白山药4277亩、草莓500亩、羊肚菌1170.9亩、重楼3300多亩等,特色种植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发展特色养殖业,走出致富新路子
捧当乡马西当村委会昌娃小组山上的密林深处,村民高志华正在蜂箱里取蜂蜜。“今年花开得不错,蜂蜜也好,客户又向我订购蜂蜜喽,只要保证品质,这个蜂蜜还真不愁卖,而且价格也不错。”十几分钟后,高志华取出了10余块金黄色的蜂蜜,手上被蜂蛰了两处,从他的话语里,让记者感受到了养蜂人的苦中有甜。
“党的政策真好,让我有机会学习养蜂技术,还给我送来了一些活框蜂箱,掌握了技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扶持,我对养蜂越来越感兴趣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前不久,高志华参加了贡山县组织举办的中华蜂养殖技术培训,掌握了养殖、管理技能。他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目前,他养了40蜂箱,去年收入2万多元,明年,他要争取养殖100蜂箱,让自己过上幸福生活的同时,带动村民也通过养蜂增收富裕。
高黎贡山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四季鲜花不断,具有丰富的蜜粉源,是养蜂的理想“天堂”。贡山蜂蜜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宜人,口味独特、纯净无杂,含有多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微量元素,深受市场追捧。
据悉,2016年以来,贡山县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贡山实际的中华蜂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走“政府投资+村委会管理+公司培训+能人创建基地”的发展管理模式,加强中华蜂、独龙蜂养殖基地建设,积极邀请省内外养蜂专家或技术人员前来为蜂农“传经授宝”,精心组织养蜂大户外出考察培训,着力提升蜂农养蜂能力。截至目前,全县中华蜂养殖规模达11500群,建设了38个蜜蜂扩繁养殖基地,组织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11期,参训人数近900人。
近年来,贡山县深入挖掘特色资源,依托特殊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中华蜂、独龙牛、独龙鸡等生态养殖,走“合作社推动、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联动”的脱贫路子,引导当地群众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促使生态养殖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全县大小畜禽存栏233675头(只),其中,猪存栏40608头、牛存栏10505头、羊存栏18069只、家禽存栏164493只、中华蜂养殖11500多箱。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排水沟要整理好,腐殖土覆盖要适当……”近日,记者来到捧当乡永拉嘎村委会丰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里看到,在合作社理事长丰会花的指导下,社员们正忙着种植羊肚菌。
“在合作社的支持帮助下,去年我家种了1亩羊肚菌,收入9000多元,比种包谷强多了。自从加入合作社,我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生活也慢慢好了起来。”永拉嘎村委会四组村民和占强告诉记者,在没有加入合作社之前,他家收入主要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每天起早贪黑,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加入合作社后,他把部分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自己有空就去合作社干活,获得了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份分红3笔收入,他家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
“我们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让贫困户成为产业的主人,最终实现共同脱贫致富。”丰会花介绍,她们合作社主要以种植羊肚菌,中药材育苗、扩繁、成品销售为主,目前,共种了重楼30亩、白芨45亩。去年,抱着试试的心里,合作社种了5亩羊肚菌,共收入8万余元,有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和发展资金,今年,计划种植40亩,逐步扩大规模,带领贫困群众共同脱贫致富。
2018年来,贡山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羊肚菌种植1070万元,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达2000亩,共创建种植专业合作社14家,吸纳建档立卡户1580余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种植模式,与贡山县润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贡山县独龙视界食用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协议,由公司提供菌种和种植技术,当地专业合作社带动建档立卡户实施种植,公司对产品进行订单回收,确保农民收益。截至2018年4月,全县羊肚菌种植租地收入58.5万元,劳务工作收入234万元,社员分红60余万元,参与羊肚菌种植项目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
贡山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户”模式发展羊肚菌种植,只是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力贫困户脱贫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针对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现状,贡山县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全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扶贫帮扶体系,引进实力企业实行“企业+政府+基地+建档立卡户”“能人+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公司+基地+建档立卡户”等多种新型经营实体带动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共创建110家专业合作社,引进5家实力企业。
“个体生产规模小且分散,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今后,我们将着力培育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贫困群众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逐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谈及下一步产业发展经营模式,李红高如是说。
责编 姬政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