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米的个子、瘦小的身板……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小身板的肖志军,从600元起家,赶驴、开货车……一路艰辛创业,成为了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公司负责人,一个拥有8000万元资产的民营企业家。
一路走来,肖志军深有感悟:“现在我有一点成就是因为遇到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能过上富裕的日子,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我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
从放牛娃到企业家的蜕变
1969年,肖志军作为家中第4个孩子出生在泸水市老窝镇银坡村的一个贫困家庭里,那时在村里他们家属最贫困家庭之一,吃不饱、穿不暖,生活极其困难。
回首孩时的困难生活,肖志军表情凝重,感慨颇多。肖志军从小特别爱学习,上学是他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可这样快乐的时光在他上小学五年级时因没钱购买5角钱的圆规和缴付2.5元的学杂费戛然而止。辍学之后,年仅13岁的肖志军因深受贫困之苦,比同龄人早熟、懂事,经常上山放猪、放牛、挖草药,然后到镇里变卖,贴补家用。
1991年,老窝镇还没有一寸乡村公路,群众出行全靠人背马驮。思维活络的肖志军从中看到了商机,便拿出卖草药的600元积蓄,加上老窝镇信用联社的300元贷款,买了一头大驴子,开始跑运输,开启他的创业旅程。从1头驴到4头驴,8年间,肖志军挣到了人生“第一桶金”20万元,同时建了新房、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万元户”,搁在当年已是很富裕的家庭,可肖志军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走出老窝镇跑运输、投资挖矿,可因不懂矿,他不仅把之前的全部积蓄亏空,还负债累累。“当时真的感觉走投无路了。”谈到创业失败后一无所有的窘境,外表坚强的肖志军潸然泪下。
在创业路上,肖志军是不幸的,可他又是幸运的,在创业低谷期他遇到了“贵人”。“我的一个朋友知道我的情况后,把他的工资本借给我作抵押贷款,他是我的大恩人,没有他的帮助也就没有现在的我。”肖志军深情地说。
2003年,肖志军抓住六库新城区建设的契机,成立运输队,拉砂石和建筑材料等。肯吃苦、善动脑的他,3年时间就把之前的欠债都还清,还有了一定的积蓄,一家人也搬到了六库,生活总算雨过天晴了。
时间的指针在前进,肖志军的思想也跟着与时俱进。“怒江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可这里的农民却守着青山绿水过着穷日子,国家政策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完全可以走绿色发展之路,靠山吃山,过上好日子。”肖志军说。
有了目标之后,2006年,肖志军就在老家银坡村五家山承包了2000亩集体林地,开始种植草果。2009年,眼看着种了4年的草果就要有收获了,可因气候反常,一夜之间,草果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压得“全军覆没”。“五家山海拔高,不适合种植草果。”肖志军通过咨询专家后才恍然大悟。
不适合种植草果,那海拔在1800米至3100米的2000亩集体林地该种什么?这一次肖志军不敢贸然做决定,而是多次与相关技术人员咨询和市场调查之后才决定改种重楼。“重楼是云南白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野生重楼过度采挖,市场缺口很大,我看好重楼的市场前景,而且它也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生长。”肖志军说。
2010年,肖志军投入上百万元资金,成立泸水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公司,并种植了200多亩重楼,可因缺乏种植和管理技术,重楼成活率几乎为零,亏损了200多万元。面对重楼种植的失败,肖志军的斗志没有被打垮,而是一边自己摸索种植重楼经验,一边走出怒江“取经”。2012年至2014年间,肖志军及其团队在各级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多次到云南白药厂重楼育苗基地和大理、丽江等地系统学习重楼种植技术和管理技术。
开挖苗圃、拉遮阴网、架设浇水管线、消毒土壤……2015年,学成归来的肖志军改变之前的粗放式种植模式,带领其团队进行标准化仿野生重楼种植。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基地重楼种类达6种,成活率90%,这标志着肖志军在五家山10年的中药材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同时基地也被列为“云南电脑农业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重楼种植示范样板区”。
初冬时节,五家山寒意浓浓,深山密林间400亩集中连片种植的重楼被一张张遮阴网盖得严严实实,站在高处俯瞰基地蔚为壮观。“去年,仅重楼花种和苗的收入就已达800多万元。”肖志军说。
用实际行动诠释企业社会责任
“党的恩情比天高。”肖志军说,帮扶济困是新时代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怒江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作为当地企业更应该有新作为,助力精准脱贫。
为了带动贫困群众种植重楼,同时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少走弯路,近年来,肖志军不仅手把手为有种植意愿的村民传授重楼种植技术和提供种苗,还通过“公司+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发展重楼种植。目前,银坡村上百户村民都种植了重楼,部分村民已从庭院式种植逐渐向小规模种植发展。今年9月,公司还为银坡村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第一年重楼种植分红款4.8万元,分红将持续3年。“农户与公司合作不用担心市场风险,我们都签订了合同,保底价每公斤300元,价格上不封顶、下有保底,不需要愁卖不出去。”肖志军说。
11月19日一大早,银坡村3组村民李金莲就在屋后的重楼地里除草、施肥忙开了。“在肖老板的帮助下,3年前我家就在房前屋后大概种了5分重楼,今年还在山上种了3亩。”李金莲说。
李金莲家的旁边修着一个牛圈,可牛圈早已易主。“重楼喜欢阴凉的地方,把重楼种在牛圈里,连遮阴网都不用拉了。”李金莲打趣地说。
近年来,在肖志军的带动下,银坡村3组村民稀土如金、见缝插针,把屋顶、院坝,甚至旧牛圈、旧猪圈都利用起来种上了重楼,努力孕育着脱贫致富新希望。
用实际行动诠释企业社会责任,公司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严格按照“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决策部署,采取“公司+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方式,倾情帮扶中缅边境贫困村寨片四河村。“公司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亩补助300元,每年还能拿分红。”肖志军说,截至目前,全村91户农户都种植了重楼,有的村民已通过重楼种植实现了甩穷帽奔小康。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一直以来,肖志军无偿向到基地学习的群众传授重楼种植技术,或是受邀深入贫困村寨实地讲解传授。他的足迹踏遍了泸水市高寒山区的村村寨寨,“肖老板”已成为农民群众的“香饽饽”。
提供就业岗位,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这么多年,从我手里发出去的农民工工资不低于500万元。”肖志军说,基地每年季节性用工800多人,全年性用工5000多人,户均增收6500元,解决了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收问题。
冬日暖阳下,在基地密林深处,现年70岁的老窝村村民仲治英和二三十个村民一起有说有笑地种植着重楼。“这里轻活路多,我一个老太婆也能做,我已经在这里做了四五年咯。”仲治英乐呵呵地说。
省级龙头企业、怒江州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云南省省级成长型中小企业、云南省第七届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怒江州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近年来,肖志军作为一名企业家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扶贫帮困,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创业路上永不停歇
“林下种植重楼,以树木做天然遮阴网,不用搭棚拉网,节省了种植成本。”肖志军说,重楼喜阴喜潮,林下土壤肥沃,潮气保湿好,很适合重楼生长。今年准备在林下扩种100亩,目前已基本种植完成,明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并吸纳即将搬迁至六库的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解决他们的就业增收问题。
同时,公司将利用五家山得天独厚的草食畜养殖业条件,养殖独龙牛、黄牛、黑山羊,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的生态产业模式。
五家山植被丰富、景色秀丽,下一步如何利用好这2000亩集体林地,充分发挥其优势,把公司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肖志军已有了自己的打算。
肖志军说,下一步公司计划打造“云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中药材种植与技术科普、体验及休闲观光式旅游、度假及运动康体为一体,分设林菜种植区、林药种植区、休闲娱乐度假区、中药材育苗区、立体农业现代化种植体验区、黄精和白芨种植区、生态养殖区,尽可能多地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带领他们共同致富。目前,园区总体规划已做好。
责编 廖成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