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未与年俱老

2018-11-20 09:47:38 浏览:{{ hits }} 来源:怒江大峡谷网 作者:郑仲 黄艳萍

\

  “花谷之韵”部分成员

  每当夜幕降临和每天下午,在六库向阳桥头和原州民族中专大门一旁,总能看见一群老年人或弹或击,或吹或拉,时而击节抚掌,时而引吭高歌,颇有一种专业演奏的架势。尤其是他们的那份认真和执着,常常引来路人的驻足观看和声声喝彩,有时还会有一些喜欢跳舞的观众随着他们音乐的节拍踏歌起舞,为宁静的边陲小城平添了许多生机、许多灵动和许多祥和。

\

  演奏中的密有勤

  用热情共建“花谷之韵”

  因为喜欢,所以参与。

  今年10月底,在经过长时间的充分酝酿后,挂牌成立了泸水市六库老城区老年协会江西社区分会“花谷之韵”老年活动点,从此,曾经四处“打游击”居无定所的这群老人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说起“花谷之韵”这个老年活动点的成立,他们的“当家人”和育华有说不完的话。

  今年64岁的和育华,2008年从泸水市公安局副局长的位置退休后,曾被单位返聘回去编撰《泸水县公安志》,经过三年的辛勤劳作,《泸水县公安志》出版了,同时和育华也开始彻底告别职场了。忙碌了大半生,一下子闲下来感到还有些无所适从,于是从2010年开始,他和其他退休干部一样,报名走进了怒江州老年大学。和育华说,他先是学舞蹈,由于年纪大,在跳舞转动时,不时会感到头晕,于是便“改行”选学拉二胡。在那里,他不但认识了一大批有着不同爱好的人,最主要的是还结识了一些同样热爱民族音乐的老年人。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开始有点想法了,除了白天在老年大学学习外,一有空就约上几个人“另起炉灶”,到州民族体育场下边的一片空地上进行实际演练,为此,和育华还自费2000余元买了一套音箱。最初只有七、八个人,后来越来越多,发展到了现在的二十多个人。

  队伍虽然越来越大,但没有一个固定的“驻地”和“番号”,况且大部分人要从老城区走那么远的路来这活动,多少有些不便,因此让这一群志同道合的老人还是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后来在队员李振才的提议下,和育华和他一道找到州政协原主席、现为泸水市六库城区老年协会会长的查文汉以及六库江西社区领导,请求他们出面帮忙协调一个活动点。说到查文汉,和育华是满满的感激,因为在六库城区共有39个老年人活动点,在城区范围内,大凡稍微宽阔、适宜活动的地方都被其它活动点“注册”了,所以要再找一个活动点很不容易。最后,在查文汉和江西社区总支书记刘松华的多方协调帮助下,终于在六库向阳桥头找到了一块地点,并架设了线路装上了照明。

  有了“驻地”,也解决了照明,取一个什么名字呢?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有人认为,大家生活在怒江大峡谷,玩的都是音乐,可以取名叫“谷之韵”。后来又有人提议,如今州政府提出要打造“怒江花谷”,结合这一实际,取名为“花谷之韵”是不是更为合适。和育华综合大家的想法,一锤定音,就用上了 “花谷之韵”这个名字。

\

  “班子成员”合影

  “花谷之韵”活动点建成后,为了便于开展工作,他们还设立了一个组织机构,选出了组长、副组长,顾问、业务指导以及出纳会计。和育华告诉记者,“花谷之韵”就像一个小社会,这21个人当中,从性别上看,有男有女;从年龄上看,50岁到90岁这个阶段,各个梯次上都有分布,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有51岁,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从工种上看,既有公务员,又有教师,还有普通老百姓;从擅长的乐器来看,有吹笛子的,有弹三弦的,有拉二胡的,更不乏有唱歌的。

  “花谷之韵”活动点建成后,所有的队员们就像照料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悉心呵护它,让它一如其名,音韵绵绵。从此,怒江大峡谷的上空就飘荡起了一份别样的美妙。

\

  正在引吭高歌的褚梅英

  用深情唱响“怒江之歌”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弹奏怒江之音,唱好怒江歌曲,用自己的方式讴歌新时代,是“花谷之韵”活动点每一个成员的共识。

  丰作林,今年刚到古稀之年,老家福贡,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傈僳族。2004年从州民族中专退休,退休前一直在学校从事声乐教学。在“花谷之韵”这个团队中,他不仅是唯一的科班出身,而且还是州音乐家协会会员。正因为如此,州老年大学聘请他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为学员讲课。由于一直从事音乐教学,所以如何把”花谷之韵”活动点搞得有特点、有吸引力,丰作林有他独到的见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唱流行歌曲大家没有年龄优势,只有扎根于民族艺术的土壤,才能绽放出绚丽的民族艺术之花。丰作林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唱民族歌曲,唱革命“红歌”,甚至“旧瓶装新酒”把“红歌”翻译成傈僳文来唱,成为了他们每天活动时的“规定动作”,也成了“花谷之韵”活动点最有特色的地方。

  “金色的短笛金色的歌,歌声飞出心窝窝……”记者还未到达采访地,就传来了一阵高昂悦耳的歌声,仿佛磁带里播放出来的一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龄50左右的女人站立人群中间,在二胡、笛子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神情自然地演唱着一首关于独龙族和独龙江乡的歌。

  这个女人名叫褚梅英,唱起歌来不仅显得音域宽广,而且优美动听,所以成为了“花谷之韵”的“当家花旦”,被她的同行们称之为“百灵鸟”,负责团队里的经费开支。记者在采访时得知,她今年刚刚50岁,是他们这个团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按她自己揶揄自己的话来说是“领导班子”成员里的“少壮派”。褚梅英说,自己虽然不是退休干部,且家里还有一个年逾80的老父亲需要自己照料,但她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所以就报名参加了州老年大学声乐班的学习。当记者问到家里人对她参加这些活动是什么态度时,褚梅英说,丈夫、孩子包括他的老父亲都非常支持,没有半点怨言。

  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褚梅英其实很健谈,性格也非常开朗。她说她喜欢唱“红歌”,也喜欢唱藏族歌曲,更喜欢唱民族歌曲,因为自己就是傈僳族。喜欢唱歌的人,哪儿都是自己的舞台,她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让自己的歌声飞出怒江,飞向更遥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进一步了解怒江。

  正在采访时,今年已经82岁的字正宇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有次当我一首《怒江酒歌》唱完后,有一个来怒江旅游的客人走上来要与我合影,说我的歌唱得很好。其实我知道这只是客套话,但民族音乐的魅力却是无穷的,是民族音乐的特色吸引了他、感染了他。”

  由于痴迷,所以追求完美。记者在采访现场看到,当一首歌演唱开始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人用手机拍照。待一曲终了,拍照者把视频传到群网里,大家仔细研究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是否到位,然后再请求艺术指导予以指点。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育华告诉记者,现在“花谷之韵”活动点的每一个人对《怒江酒歌》《傈僳儿女》《欢迎你到泸水来》《相见难》等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曲,基本能做到演唱自如,得心应手。

  和育华说,唱歌也会上瘾的,两天不唱歌,会感觉全身不自在。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不久前,他的一个亲戚去世了,于是回老家呆了几天。由于“家长”不在,一下没有了“主心骨”,好些成员在家闲得实在无聊,多次打电话催促他赶快回来“主持工作”。大家都说,平常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总是不见好,但只要一来活动点参加几天活动,就不知不觉地好了。

  虽然青春不再、韶华已逝,但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热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却是这群老人不变的情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依然在前行的路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尽着自己的职责。

\

  “花谷之韵”中的“吉祥三宝”

  用激情点亮“夕阳之美”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是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这群老人,他们都见证了国家积贫积弱的苦难,更参与了改革开放国家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伟大建设。在盛世如歌的日子里,安享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领略岁月静好的惬意人生,这叫他们怎能不歌唱。

  见到李振才,让记者有些惊奇不已。看他那讲话利索、思维清晰的样子,你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这位身高1.8米左右的人与86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联系起来。李振才是“花谷之韵”团队里年级最大的一位,“班子成员”里的顾问。在采访中得知,他就是六库镇老六库人,曾先后担任过泸水县副县长和泸水县委副书记等职,1979年在中国农业银行怒江分行成立时,担任首任行长,1993年从州农行行长位置退休,迄今已有25年。

  李振才结缘音乐,一是和他的爱好有关,二是与他的工作经历有关。1951年到保山民族干校学习,开始接触音乐,回来后在两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边教边学,音乐水平有所提升。让他最难忘的是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到大连疗养,无事的时候天天就去离疗养院不是很远的一个公园里观看老人们在那里唱歌跳舞。时间一长引起了人们对他的注意,有人不许他观看准备让他走,这时走过来一个年轻人,在问清楚他的情况后,非但没叫他走,而且还把他留下来,一有空还会教他一些乐理知识和乐器的弹奏,后来他才知道这个人就是娱乐界大名鼎鼎的赵本山。

\

  “花谷之韵”活动点中的“夫妻档”

  有了这次大连“奇遇”,李振才更是把对音乐的爱好融入到了自己的骨髓和血液,他能弹奏五、六种乐器,但在众多的乐器中,尤为喜爱和擅长打击乐器。今年75岁的李良华是李振才的妻子,丈夫爱好音乐和乐器,她平时耳濡目染,也能在一般场合下拉一拉、弹一弹、唱一唱,在“花谷之韵”团队里,李振才夫妇是唯一的一对“夫妻档”。

  李振才对“顾问”这个角色干得可上心了,凭着多年在领导岗位上积累的经验,为团队的运作出谋划策,尤其在团队主打民族歌曲的方向性决策方面,李振才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现在日子是越来越好,而音乐可以让人延年益寿,我要争取获得更久,活出质量,活得快乐。”李振才这样对记者说。

  转轴拔弦、轻拢慢捻,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侧身俯首,时而抬头远眺,看着密有勤熟练的二胡指法,听着从乐器里流淌出来的或忧伤、或欢快的曲调,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这些描写弹奏箜篌、琵琶的诗句。

  今年68岁的密有勤2002年从泸水市上江镇校区退休后,被州老年大学聘为二胡高级班老师,如今他能在怒江二胡领域小有名气,也得益于他的人生经历。密有勤说,年轻时当过兵,在部队里是文艺宣传员,复员后,一直先后在毛泽东思想怒江文艺宣传队和六库完小做音乐教师,曾在怒江州成立60周年和滇西五州市文艺汇演中,与省州同行登台切磋技艺。他在“花谷之韵”团队里负责艺术指导,也是团队“领导人”之一。

  由于二胡拉得棒,密有勤的“粉丝”可多了,据说州老年大学好多学员都是冲着他那精湛的二胡技艺而去的,团队里的杨志成用了“独步怒江”四个字对密有勤的二胡技艺予以了高度赞扬。面对人们的赞美,密有勤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他说“大家有些过誉了,唱好民族歌曲,从更高一个角度说,既是宣传民族文化,更是传承民族文化。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展现老年人风采,让大家快乐每一天,我只是作了一点自己该做和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花谷之韵”虽然是一个业余团队,其实也是人才济济,杨志成的笛子、密有勤的二胡、李振才的打击乐器,堪称团队里的“吉祥三宝”,一吹一拉一敲,三者配合,相得益彰,为团队增色不少。

  杨志成今年70岁,是上江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至今还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其实他是这个团队里“资历”最浅的一位,今年10月初才加入进来。“入伙”前,他还在昆明一家旅游公司从事旅游英语教学,由于笛子吹得有点“味道”,后来硬是被密有勤“三顾茅庐”请了进来。对于加入“花谷之韵”,杨志成说,他非常喜欢这个团队,钱是挣不完的,快乐最重要。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70岁左右的老人,记者采访时发现,他们之中,包括80岁以上的两位老人在内都无一有老态龙钟之形、步履蹒跚之态,反而个个精神矍铄、满面红光。当记者问及养生之道的奥秘时,75岁颇有幽默感喜欢唱歌的王灿华“都是唱歌惹的祸”一句话把记者逗乐了。

  是啊,有音乐的陪伴,生命就会永远年轻旺盛;有激情在荡漾,生活就会更加色彩斑斓。这群老人,正是凭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的憧憬,把夕阳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只有在经历了世事沧桑、感受了甜酸苦辣的人生况味后,方能有坐拥夕阳的从容和淡定。“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只要有一颗年轻的心,只要有音乐的深情相伴,生命之树就能长青,生命之光就能璀璨夺目。

  责编 廖成光


推荐阅读

 

媒体矩阵

  • 怒江日报
  • 怒江大峡谷网
  • 广播电视
  • 怒江传媒
  • 峡谷怒江
  • ꓠꓳ-ꓟꓵ ꓐꓯ ꓐꓶ

怒江大峡谷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032

备案/许可证编号:滇ICP备2022000115号